一個人擰巴的根源:把生活的順序主次搞反了
更新于:2025-04-14 08:06:23

所社交終歸於個人價值。

作家萊蒙特說:“一切事物都是有順序的,如果沒有順序,那就會出錯。”

人生也是如此,遵循著既定的規律。

不按照正確順序去做,你付出再多,也得不到想要的結果。

一個人活得痛苦擰巴,往往就是把生活的順序搞反了。

01

  • 錯序1:寧願一輩子忙碌,也不願停下來思考。

演員梁家輝年輕的時候,拍過很多“爛片”。 因為小時候生活很窮,為了多賺錢,他對劇本來者不拒。 最瘋狂的時候,他一天要進3個劇組,一年拍了13部電影。 然而,高強度的工作榨乾了他的時間,他沒空琢磨劇本,每個角色都像流水線一般。 他的演技遭到詬病,片約隨之減少,片酬也一降再降。 收入降低之後,他不得不接更多的戲來維持日常開銷。 僅僅兩年,他就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生活也重回捉襟見肘的狀態。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或許也有過類似的經歷。 每天忙忙碌碌,可付出和收入總是不成正比;每天努力生活,可日子還是一地雞毛。 這其實揭示了一個殘酷的道理:戰術上的勤奮,永遠彌補不了戰略上的懶惰。

只會日復一日地吃苦,人就會有吃不完的苦。

自然界中,有一種“懶螞蟻效應”。

指的是在螞蟻群體中,大部分螞蟻整天都在忙著搬運食物,而一小部分卻總是無所事事。

然而當食物短缺時,勤勞的螞蟻一籌莫展,懶螞蟻卻會挺身而出,帶領蟻群重新找到食物源。

因為懶螞蟻不是真的懶,它只是在別的螞蟻忙碌時,把時間花在了觀察和研究上。

人也是一樣。

如果一味窮忙,人生不僅沒有出路,人還會越活越迷茫。

而停下來思考,恰恰能為生活找回秩序感,讓未來朝著你想要的方向發展。

卡尼曼說過:“沒有深入的思考,勤奮就沒有意義。

無論做什麼,先學會思考,再付出努力。

唯有想得長遠,你才能保持競爭優勢,在成功的路上越走越遠。

唯有想得深刻,你才能在勤奮的眾人中脫穎而出,拿到更高階層的入場券。

02

  • 錯序2:到處攀交關係,忽略實力才是硬道理。

媒體人@致遠先生曾講過自己的一段經歷。

他第一次創業時,很喜歡往商會圈子裡鑽。

為了參加豪華宴會,他不惜花費重金也要拿到請柬;

為了順利和各大老闆結交,他常常絞盡腦汁想話術、練表情。

本以為這樣做能給產品打開銷路,可大老闆一看他出身草根,產品也沒有競爭力。

要麼轉頭就把他的名片扔進垃圾桶,要麼加上微信后從來不回。

時間長了,他不僅沒能把產品賣出去,還因為到處社交搞得自己心力交瘁。

到最後,他不得不賠本清庫存,創業也宣告失敗。

作家連岳提出:社交終歸於個人價值。

人人都喜歡和高價值的人在一起,但攀關係之前,也要看看自己有沒有資格和實力。

很多人在社交中謹小慎微還連連碰壁,就是因為把社交的順序搞反了。

自己不優秀,你與大佬的交集,也僅僅限於見一面而已。

沈從文當年沒考上燕京大學,只能在北大旁聽。

當他努力接近文壇紅人時,因為缺乏實質成就,那些人並不待見他,還時不時諷刺他。

困窘之際,沈從文只能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寫作上。

沒用多久,他創作出一篇篇優秀的稿件。

後來,他的文章被徐志摩看中,刊登在《晨報》上,還由此獲得了胡適的賞識。

往日那些看不起他的人瞬間轉換態度,沈從文也由此結識了更多文學界的重要人物。

所謂關係如網,只有彼此都強大,網才能穩固。

當你的實力夠硬,你才能連結到更多的強者,覆蓋到更多領域。

永遠記住,價值是相互的。

你有能力幫助別人,別人才願意認識你。

你本身出色,不用花費心力,你想結交的人自然會找到你。

03

  • 錯序3:總想改變別人,卻從不反思自己。

作家李希貴曾分享過一個有趣的故事。

有個出版社出了一本書,短短一個星期就賣出了十幾萬冊。

之所以這麼暢銷,是因為這本書的名字叫:《how to change your wife in 30 days》。

翻譯過來就是:《如何在30天內改變你的妻子》。

許多男士一看,正中自己的痛點,於是紛紛慷慨解囊。

可突然有一天,這本書的作者打來電話,表示書名印錯了一個字母,應該是life,不是wife。

所以,書的名字其實是《how to change your life in 30 days》,也就是《30天改變你的生活》。

出版社一聽,立馬改了名字。

結果整整一個星期,就只賣出去3本。

故事聽起來很諷刺,卻也揭示了一個關於人性的真相:

每個人都想改變別人,但沒人願意反思自己。

這就會導致,人時時刻刻都活在對別人的不滿之中,把自己搞得怨氣深重。

改造別人的念頭在腦海中揮之不去,痛苦便會如影隨形。

曾仕強教授曾在演講中說:

“任何事情,如果你老是強制別人改變,要求別人要跟你一樣,你會活得很辛苦,劃不來。

回過頭來想想自己,檢討自己,改變自己,才是最好的路子。”

人活著,若總是向外歸因,只會讓你失去對生活的掌控。

妄想別人改變,也不過是把自己拉入一種無解的煎熬中。

正所謂,怨人者自困,自察者自渡。

想要擺脫內心的擰巴,讓生活回到正軌,內觀自己才是第一位。

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斷精進自己,困擾你的問題便都會煙消雲散。

04

  • 錯序4:喜歡粉飾面子,卻忘了真正的體面是裡子。

生活中,你有沒有經歷過類似的場景?:

親戚家孩子來家裡,你為了顯示自己的大方,隨手就把限量版玩具送出去;

老朋友一起吃飯,你為了贏得一份體面,不惜花半個月工資去買單;

領導過生日,你更是豪擲千金,獻上一份超出自己實力的大禮……

這些舉動雖然能為你換來大方的名聲,讓你賺足面子。

可時常顧前不顧後,只會讓你在爽快過後更加後悔。

一旦對光鮮的人設上了癮,就是為你自己戴上枷鎖,讓你過得比誰都心累。

作家甘一有個堂哥,在某工廠打工。

他每個月只有幾千塊的薪水,但出手卻十分闊綽。

每次一發工資,他就招呼朋友去吃大餐,接著請大家去KTV通宵唱歌。

等到錢揮霍完了,他也不願卸下包袱,反而還借錢裝闊。

不僅如此,他渾身上下穿的用的,也無一不是名牌。

有一次,甘一見他拿著最新款的蘋果手機,好奇地問他,你不是剛換過手機嗎?

表哥卻回答:“蘋果出了新款,大家都換了,我不換都不好意思出門。再說了這個是分期,每個月也花不了多少錢。”

就這樣,堂哥因為好面子,欠下了十多萬的外債,最後只能拚命打工,苦哈哈地去還債。

塗磊說過:“面子在沒有實力支撐的時候,是不存在的,因為沒有裡子。”

真實的生活,往往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為了支撐所謂的面子,消耗著本就不多的里子,這本身就是一種無知。

人先是活給自己看,其次才是活給別人看。

凡事量力而為,不裝富,不勉強,不逞能。

踏踏實實過好眼前的小日子,你才能體體面面過好未來這一生。

作家連岳曾講過這樣一段話:

好的生活是有順序的,就像穿鞋子這件小事。

要先把腳穿上襪子,再把腳放進鞋裡,最後綁好鞋帶。

你想特立獨行,先綁鞋帶,再塞腳進鞋,最後套襪子,那麼,你這件小事就做不成。

勉強做成了,鞋子外面套著襪子,也會顯得你有點不太清醒。

人生最大的智慧,其實就是按順序做事。

本末倒置只會讓你事倍功半,行不從徑也會讓你離目的地越來越遠。

遵循客觀規律,你才能找回內心的秩序,以更輕鬆的姿態去迎接未來的生活。

離開讓你掉價的感情
離開讓你掉價的感情
2025-03-26 05:00:14
思危、思遠、思變
思危、思遠、思變
2025-03-26 05: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