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之畔唱響“地質史詩”
更新于:2025-04-12 09:08:15

本文轉自:重慶日報

三峽之畔唱響“地質史詩”

解開雲陽成為世界地質公園新成員的“密碼”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劉翰書

  雲陽世界地質公園景象(2024年11月29日攝)。新華社發

  雲陽地質公園恐龍化石遺址館展示的恐龍化石。記者 謝智強 攝/視覺重慶

  雲陽世界地質公園龍缸景區內的龍洞。通訊員 譚啟雲 王維立 攝/視覺重慶

  雲陽世界地質公園龍缸天坑喀斯特地貌(2024年11月2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

  位於雲陽世界地質公園的張飛廟(2024年11月6日攝)。新華社發

  北京時間4月11日5時(當地時間4月10日23時),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大廳的掌聲穿越7個時區,在長江三峽的晨霧中激蕩迴響——重慶雲陽世界地質公園正式獲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稱號。這座總面積達1124.05平方公里的地質寶庫,以中侏羅世恐龍化石群與“天下第一缸”龍缸天坑兩大世界級地質奇觀,書寫著跨越億年的地球故事。

  4月11日,記者深入雲陽,揭開其成為世界地質公園背後的“密碼”。

  記錄時光

  世界級地質奇觀成入選關鍵

  “整個世界地質公園中,最令人震撼的莫過於中侏羅世恐龍化石群與龍缸天坑兩大‘鎮園之寶’。”雲陽縣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世界地質公園的核心評價標準,就是必須擁有具備全球價值的地質遺跡。雲陽世界地質公園的中侏羅世恐龍化石群具備時代跨度大、分佈範圍廣密、化石類型豐富的特點,是一項世界級的地質遺跡,這是雲陽成功入選的關鍵。

  資料顯示,雲陽世界地質公園面積1124.05平方公里,包含3個自然公園、2處風景名勝區、1個自然保護區和2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它以中侏羅世恐龍化石群、龍缸喀斯特地貌為主要特色,擁有代表性地質遺跡點43個,分為古生物、地質剖面、地貌景觀、水體景觀、地質構造和環境地質遺跡6大類型,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觀賞價值。

  記者在雲陽縣普安鄉老君村的雲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看到,150米長、高度超6米的恐龍化石牆靜靜挺立,訴說著遠古傳奇。5000餘塊恐龍化石以原始埋藏姿態凝固在岩層中,形成世界範圍內單體最大的侏羅紀原址化石陣列,被古生物界譽為“恐龍化石長城”。它不僅填補了早—中侏羅世恐龍演化的空白,還銜接了恐龍演化過程中缺失的環節。

  “這面牆破解了恐龍演化鏈的關鍵密碼,從6米長的獸腳類掠食者到20米長的蜥腳類巨獸,這裡埋藏著完整的恐龍生態圖譜。”雲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運營部主管高金鑫指著化石牆上交疊的骨骼告訴記者,雲陽恐龍動物群橫跨整個中侏羅世,是重慶侏羅紀時期恐龍化石的典型代表。截至目前,已有普安雲陽龍、磨刀溪三峽龍、普賢峨眉龍、元始巴山龍、朐忍渝州龍等6條新屬新種恐龍,在雲陽被發現並命名。

  在雲陽長江南岸30公裡外,另一處地質奇觀——龍缸天坑也以“天下第一缸”的雄姿聞名於世。

  “早在2.52億年前,我們所處的位置還是一片淺海,經過地殼抬升、地下暗河侵蝕、岩層崩塌等上億年的地質作用,最終形成深335米、缸壁近90度垂直的喀斯特奇觀。”龍缸景區工作人員葛三青告訴記者,得益於至今完整保存的刀砍紋構造、遺跡化石群,以及龍洞、石筍峽、清水湖等地表岩溶地貌和地下岩溶地貌景觀,景區被科學界譽為研究喀斯特地貌演化的天然實驗室。

  古今交響

  崖刻青磚裡的千年對話

  “雲陽世界地質公園的價值不單體現在地質奇觀,更在於擁有歷史人文等文化瑰寶。”來到雲陽張飛廟,指著“江上風清”“山高水長”兩塊巨大題刻,雲陽縣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世界地質公園的歷史人文景點之一,建於三國蜀漢末年的張飛廟已經延續了1800多年的文脈,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時至今日,張飛廟依舊安然立於侏羅系沙溪廟組砂岩地層之上,這與它在2003年搬遷時,每一塊磚瓦都擁有數字檔案密切相關。張飛廟景區遊客服務組主管譚櫻輕點電子導覽屏,三維模型再現了這座1800年古建搬遷時“一磚一檔”的數字化奇跡。“我們不僅平移了建築本體,還完整保留了其‘依山、坐岩、臨江’的地理基因。”譚櫻說。

  而正在進行的石質文物修繕工程,則通過超聲波探傷等科技手段延續著碑刻的千年文脈。“張飛廟內藏有百余件漢唐至明清時期的石質碑刻,這些文物受環境影響出現了不同類型的病害。”雲陽縣文物保護管理所規劃建設科負責人透露,最近幾天,張飛廟附屬石質文物修繕工程一期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一期專案去年8月開工,至今已對張飛廟上百處石質文物進行系統性保護,完成了整體工作量的90%。

  在雲陽世界地質公園的廣袤版圖上,地質與人文交相輝映——磐石城遺址留下“川渝宋元山城防禦體系”的印記,彭氏宗祠延續晚清川東民居建築的智慧,環湖綠道開啟現代城市與自然山水的對話……

  秉持“保護與發展並重”理念,在打造世界地質公園過程中,雲陽文旅產業也邁入快車道。來自雲陽縣文化旅遊委的數據顯示:今年清明小長假期間,34.32萬遊客用腳步丈量這片地質秘境,為該縣帶來1.39億元旅遊收入。恐龍地質公園與龍缸景區雙雙突破萬人接待量,印證著“地質+”旅遊模式的強勁潛力。

  “我們相信,有了世界地質公園這頂桂冠,雲陽發展將邁上新台階。”雲陽縣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文化旅遊方面,地質公園將以其獨特的地質景觀、生態文明、文化資源顯著提升雲陽文旅品牌知名度,帶動旅遊產業鏈升級,豐富完善特色民宿、研學體驗等業態;在對外開放層面,地質公園的品牌影響能吸引更多國際學術交流、生態旅遊專案落地,成為展示雲陽形象的重要視窗;在生態文明方面,雲陽將強化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為長江經濟帶生態屏障建設提供實踐樣本;在區域經濟方面,該縣還將進一步通過旅遊業帶動農特產品加工等特色產業發展,形成“生態保護—產業升級—民生改善”的良性迴圈。

  未來之路

  從“本土守護”到“全球對話”

  “博物館展覽方式很新穎,是人們了解雲陽地質公園的第一扇視窗。”

  “希望雲陽早日加入世界地質公園大家庭。”

  這是去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評估專家渡邊真人、拉莎,花了5天時間對雲陽世界地質公園進行實地考察后的評語。如今,雲陽正將評估組的期許轉化為行動路線。

  “巴山渝水大觀園,地質瑰寶恐龍鄉。”雲陽縣相關負責人介紹,雲陽世界地質公園在創建過程中,就以地質遺迹保護為核心,系統梳理了園內典型地質景觀資源,實施科學監測與生態修復工程,並開展了一系列地質科學研究,提升學術價值與國際影響力。同時,將科普教育與公眾參與作為一項重點,建設地質博物館、恐龍化石遺址館,開展地質文化主題活動推廣,推動生態旅遊與鄉村振興結合,發展綠色經濟,促進產業融合,形成保護與發展的良性互動。積極對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標準,完善基礎設施與管理體系,強化國際合作交流,實現自然遺產保護、科研教育與經濟社會協同發展。

  “站在新起點,雲陽將立足完善地質遺跡保護體系與科普設施建設體系,讓地質遺產‘活起來’。”上述負責人表示,他們將把中侏羅世恐龍化石群與龍缸天坑等核心資源轉化為科學教育與生態旅遊的載體,推動“地質+旅遊”等融合發展,鞏固保護成果、推動經濟發展。最後,通過積極融入世界地質公園網路,與國內外姊妹公園建立常態化交流,承辦國際培訓班、學術交流會等活動,實現“本土守護”到“全球對話”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