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生命演化的長卷中,奧陶紀生物大輻射事件標誌著海洋生態系統複雜化的關鍵轉折。層孔海綿作為這場“變革”的核心參與者,其突然崛起始終是古生物學界的未解之謎——這類造礁生物如何在全球海域同步出現?它們的礦化能力從何而來?這些問題因早期化石證據的缺失長期懸置。
日前,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等,在宜昌遠安發現迄今最古老的層孔海綿化石(距今4.8億年前),命名為嬡(léi)祖冠毛層孔海綿(Lophiostroma leizuniasp. nov. Jeon),為這些謎題提供了答案。
華南早奧陶紀層孔海綿動物礁及相關生物復原圖。棕色:層孔海綿 Lophiostroma leizunia;橙色:石松海綿;淺綠色:瓶筐石;苔綠色:鈣微生物;棘皮動物(海百合)。原始藝術作品由E. Manzanero Criado創作,並經其授權發表
01 新發現的層孔海綿化石
層孔海綿,曾被稱為層孔蟲,是奧陶紀-泥盆紀(古生代)標誌性的淺海造礁動物之一,在地理分佈和造礁作用方面類似中生代之後的石珊瑚。在北美大陸,由層孔海綿形成的生物礁是非常重要的油氣儲層。
本次發現的層孔海綿,在野外觀察時呈黑色。大多數個體的長度限於一到兩個手指節。形狀多樣,有薄層狀、圓頂狀、球狀、柱狀、指狀等。
嫘祖冠毛層孔海綿構造,縱切面(A-D, F, G)和橫切面(H-I)特徵
化石發現地附近有一個嬪祖鎮,因而將化石命名為嬪祖冠毛層孔海綿。在古代傳說中,嫘祖被認為發明瞭養蠶和絲綢,而本次發現的層孔海綿,其微觀結構與絲綢又有著相似之處。
02 遠古“造礁者”骨骼藏“玄機”
科研團隊發現,嫘祖冠毛層孔海綿通過氟磷灰石(即磷酸鹽)構建骨骼,這在海綿中是獨一無二的。
這一新發現確立了多孔動物門。這是第一個已知的利用三種主要生物礦物質(矽、碳酸鈣和磷酸鈣)的後生動物門。
嫘祖冠毛層孔海綿的元素分佈
早期層孔海綿骨骼中磷酸鹽的存在,拓展了人類對早期動物生物礦化能力的理解,表明早期海綿可能已具備多樣化生物礦化策略所需的遺傳能力。
另外,嫘祖冠毛層孔海綿形成複雜的礁結構,在框架構建和結合其他造礁生物組分(如鈣微生物、石松海綿、瓶筐石、棘皮動物等)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些早期的層孔海綿所建造的礁結構,其複雜性堪比後來的礁生態系統。這一發現將造礁層孔海綿的化石記錄,提前了約2000萬年。
03 早期演化“實驗品”
研究填補了層孔海綿早期演化歷史的空白,還為理解早期動物的生物礦化過程提供了新的視角。揭示了地球歷史上關鍵時期礁生態系統的複雜性,以及生物如何適應和改變環境。
科研團隊認為,嫘祖冠毛層孔海綿可能代表了磷酸鹽生物礦化的早期“實驗品”。它們在演化中嘗試一種又一種獨特的“材料”,雖然最終在海綿動物中沒有成為主流,但為我們展示了生命演化的豐富可能性。
宜昌遠安發現的早奧陶紀層孔海綿-棘皮動物生物礁
這項研究展示了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複雜性在地球歷史早期階段(距今4.8億年前)就已經存在,為理解現代海洋生態系統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寶貴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