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地區露地生薑高效栽培技術
更新于:2025-04-12 00:38:20

生薑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新鮮根莖,又叫姜根、百辣雲、姜,原產地為東南亞的熱帶地區,在中國南部、 中東部至西南部有不同規模種植,喜生長在較溫暖和濕潤的地方,抗陰、抗寒及抗旱能力不強,最適生長溫度為 25~28℃ ,溫度較高或較低都不利於正常生長。 生薑全身都是寶, 其根莖、姜皮、葉均可入葯。 其味道辛辣,微溫,有解表散寒、溫肺止咳、溫中止嘔及解毒等作用,常被用於治療感冒、脾胃寒症及咳嗽等,是一種非常不錯的中藥材。生薑還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材料,是貴州地區加工糟辣椒必須添加的輔料,也可作為蔬菜單獨食用, 還可應用於日化行業生產洗髮水,用途廣泛。 目前,生薑在我國南方地區和山東省栽種較多,已逐漸成為農戶發展種植產業,增產創收的有效途徑 。 生薑產業的發展為農民增收提供了新的管道,為鄉村振興增加了新的活力,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據調查統計, 2024 年貴陽市生薑栽培面積為866.67 hm 2 ,產量 1.5 萬餘 t ,栽培主體以合作社、種植大戶為主,較為分散,不成規模,栽培技術水準不高。 為助推貴陽市生薑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結合本地實際,總結出貴陽市生薑高效栽培技術及管理要點供參考。

1 栽培地選擇

根據生薑生長習性, 應選擇生態環境優良、交通便利、有水源地塊,栽培地應為近 3~4 年沒種過生薑,土層較厚、富含有機質、保肥保水、能灌能排的微酸性壤土或砂壤土。 以上午向陽、下午背陰的地塊較為適宜。

2 品種挑選

應選擇產量高、品質好、商品率高、抗逆性強、符合消費市場習慣的優良品種。 貴陽主栽品種為本地小黃姜,其根莖分枝較多,雙行排列,節間短、節多,色澤鮮潤,表皮薄,淡黃,肉質緻密,纖維較多,淡黃色,味辛辣,香氣濃郁。

3 姜種選擇與處理

挑選長勢較好、無病害的成熟植共用留種。應選擇外形完整、無病無傷、無腐爛的姜塊作種,用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500~600 倍液浸泡 15~20 min 或 用25% 甲霜靈可濕性粉劑 500 倍液浸塊 30 min 消毒,後撈出置於陰涼通風乾淨的地方晾乾,不可暴曬於陽光下,以免溫度過高導致姜塊水分過度流失從而影響發芽能力。 姜塊晾乾后,選擇沙藏法(選擇乾淨、 無污染的河沙在室內或陰涼處製作沙床,厚20~30 cm ,將乾燥的姜塊平鋪在沙床上,覆蓋一層約 5 cm 厚的河沙,保持沙床濕潤,但不可過濕,以免引起姜塊腐爛; 儲存環境的溫度應控制在 15~20℃ ,避免溫度過高或過低,而影響種子出芽率)或冷庫儲存法(使用冷庫進行儲存,冷庫溫度應控制在 10~15℃ ,以降低姜塊的新陳代謝,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 85%~90% ,以保持姜塊所需的水分。 定期檢查冷庫的通風情況,防止姜塊發黴)等適宜的方法進行儲藏,確保後期栽培成功。

4 曬種催芽

曬種催芽最好選擇播種前 1 周的晴天進行,挑選顏色好、節間短而肥大、無病蟲害的姜塊翻曬 2~3 天,一般曬到姜塊表皮變干、變白為止。 然後用竹筐或塑膠筐裝好,在筐底部放些稻草,每筐裝好后覆蓋一層厚 5 cm 左右的稻草, 放置在恆溫室內保持 20~25℃ 進行催芽,當幼芽長到 1 cm 左右時即可播種。

5 整地施肥

冬前對土壤進行翻耕,使土壤變得更加疏鬆。 翻耕後每 667 m 2 施腐熟有機肥 2 000~3 000 kg , 並深翻入土,最後將土塊用旋耕機或農具耙細整平。

6 及時播種

貴陽市露地種植於 3 月下旬至 4 月下旬播種,結合氣候盡量早播為好。 建議選擇氣溫和土壤溫度在 15~20℃ 時的晴天播種。 播種前,將地塊耙細後整廂開溝,廂寬 1.2~2.0 m ,廂高 30~50 cm ,溝寬 25~30 cm ,溝深 15~20 cm 。 隨後在溝內每 667 m 2 施 45% 硫酸鉀型複合肥 20~30 kg 作底肥, 用鋤頭或釘耙將肥料與土壤混勻,並澆適量底水,以土壤濕潤、壟不濕透為宜。

將催好芽的姜塊掰成獨立小塊, 每小塊 50~80 g為宜,保留 1~2 個芽,去除多餘的芽,蘸上草木灰后按株距 20 cm 左右採取平播或豎播的方式逐一擺放在栽培溝內。 平播的,水準放置,芽頭朝同一方向;豎播的,芽頭統一朝上,下部按入土 1 cm 左右,然後覆 5 cm 左右細土。 每 667 m 2 控制在 4 000~5 000株。

7 田間管理

7.1 創造有利的生長環境

幼苗期至生薑成熟期,應及時進行中耕培土和除草,生長前期中耕宜深些,但培土不可太厚;生長後期中耕宜淺些,培土可稍微厚些,使生薑根部有足夠的生長空間,以促進生長良好。

當生薑發芽出土後,及時採取遮蔭措施,可將玉米秸稈或高粱秸稈搭成棚架進行遮蔭,也可採用木頭或其他支撐材料搭成高 1.5 m 左右的架子,並鋪黑色尼龍遮陽網(遮光率 60%~70% )進行遮蔭,從而為植株生長提供有利的環境。 8 月上旬應及時撤去遮蓋物,以促進植株光合作用。

7.2 肥水管理

① 追肥 發芽期不需追肥。 整個生長期內結合中耕培土追肥 3 次。生薑苗長至 20~30 cm 時進行第1 次追肥(每 667 m 2 施尿素 25 kg ),當植株有 3 個分枝時進行第 2 次追肥(每 667 m 2 施 45% 硫酸鉀型複合肥 25 kg 左右), 8~9 月進行第 3 次追肥(每 667 m 2施 45% 硫酸鉀型複合肥 30 kg )。

② 澆水 植株生長前期可結合天氣情況和土壤濕度適當澆水,不可漫灌,遇到暴雨應及時排水。立秋( 8 月 7 日左右)后,少量多次澆水,促使根部多分枝和膨大,成熟前停止澆水。

8 病蟲害綜合防治

生薑全生長期內,病蟲害綜合防治遵循防重於治的原則,重點採取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學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方法,為其生長提供舒適有利的條件和環境,促使植株健壯生長,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提高產量和品質。

最常見的病害有姜腐爛病,可用 20% 葉枯唑可濕性粉劑 1 000 倍液或 77% 氫氧化銅可溶性粉劑500 倍液進行噴霧防治,可根據病害發生程度隔 10天左右噴 1~2 次。 較為常見的蟲害有地老虎、蚜蟲等, 可用 50% 辛硫磷乳油 1 300 倍液防控地老虎,用 10% 吡蟲啉可濕性粉劑 1 500~2 000 倍液噴霧防控蚜蟲。

9 採收與採後處理

生薑採收可分為商品姜和種姜採收。 商品姜可根據用途和市場需求分為嫩姜採收和老姜採收。 嫩姜通常於 8 月中旬至 9 月下旬採收,採收過程中保留 2 cm 左右的地上殘莖, 摘除根; 老姜通常於 10月 1~23 日採收。 種姜採收和老姜採收同時進行,如不及時銷售,應放入地窖或保溫室內貯藏。 貯藏時用鬆散的細黃土或沙覆蓋,濕度不宜過大,保持在80% 左右即可,溫度保持在 15℃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