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之後,身體宛如使用了數十年的老房子。
外表看似尚可居住,然而內部卻遍佈小毛病,就像隱藏著諸多隱患,隨時都可能出現狀況。
高血壓、糖尿病、關節炎這類常見慢性病,宛如老房子里老化的電線、堵塞的水管。雖不至致命,卻每每令人心煩意亂。
可別覺得這些問題是“年紀大了正常”,其實完全可以通過好習慣來“翻新”身體,把健康指數提上去,讓你年過六十還能活得像剛裝修過的房子一樣,既紮實又舒適。
先說第一個好習慣,“別懶,動起來”。60歲後,身體愛偷懶,可能連下樓扔垃圾都覺得是個大工程。
可越懶,身體的“零件”越容易生鏽,尤其是心血管這套系統,最怕你一動不動。
長時間缺乏活動,血液迴圈就像老房子水管里的水,一旦停滯,油污、鏽漬馬上就堆滿了。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久坐不動的人,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比愛活動的人高40%,光這個數位就足夠嚇人。
運動可不是非得跑步爬山才算,咱們60歲以後,別衝刺了,走起來就好。
每天快步走30分鐘或者跳跳廣場舞,對身體就有很大的改善。還有個簡單的“運動測試”:走路能維持輕微出汗,喘點氣但還能說話,那就剛剛好。
研究發現,老人每周堅持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比如快走或者騎車,可以讓死亡風險降低20%到30%。
更妙的是,運動還能給膝蓋“省點心”。
膝關節這地方磨損得厲害,但如果你動起來,關節液分泌會增加,潤滑更好,膝蓋還能多撐幾年。可惜的是,很多人寧可癱在沙發上刷手機,也不願動動腿,這種習慣真是要不得。
再說第二個好習慣,“吃得聰明點”。
60歲以後,胃口可能還和年輕時一樣,但身體的代謝能力卻跟不上了。如果還是大魚大肉伺候著,血管早晚被“油膩”包圍。
中國每年因為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超過300萬,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吃出來的,尤其是吃太多高脂肪、高膽固醇的東西。
那到底怎麼吃才算聰明?秘訣就倆字:“顏色”。
多吃顏色鮮豔的蔬菜和水果,不光是看著好看,裡面的營養素也都各有“分工”。
紅色的西紅柿含番茄紅素,可以抗氧化;綠色的西蘭花有葉酸和維生素K,能幫血管減負;橙色的胡蘿蔔富含β胡蘿蔔素,可以保護眼睛和免疫系統。
美國有一項研究發現,每天吃五種顏色的水果和蔬菜,可以把心臟病的風險降低30%。如果不喜歡生吃,那就蒸、煮,盡量別油炸,這樣能最大程度保留營養。
除了吃顏色,還得控制量。60歲後新陳代謝慢,吃得太多容易“庫存爆滿”。
日常主食可適當替換為雜糧,如燕麥、紅薯、小米等。此類雜糧升糖指數較低,有助於穩定血糖。
還有個小技巧,飯前吃點蔬菜或者喝碗清湯,能減少主食和肉類的攝入。千萬別抱著“補一補”的心態吃豬腳燉湯,每一口濃湯都可能給膽固醇加點“磚”。
再來看看“睡覺”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60歲之後,睡眠問題幾乎是個全民現象。
晚上睡不著,半夜醒了又睡不回去,早晨還沒天亮人就開始發呆。睡眠不足不光讓人沒精神,還會讓身體的“修復程式”跟不上。長期睡不好,血壓、血糖都可能跑偏,免疫力也會大打折扣。
那怎麼才能睡得好點?
首先得有個規律作息,別晚上十點還刷手機,藍光刺激會讓你的大腦像白天一樣活躍。
建議晚上泡泡腳或者喝杯溫牛奶,這些小習慣可以讓身體放鬆下來。
臥室的環境也很重要,別開著電視睡,燈光調暗,室溫適宜,才能給身體創造一個好睡眠的氛圍。
還有一點特別重要:別睡太久。有些人以為“睡得越多越好”,但研究表明,每天睡超過9小時的人,心臟病和糖尿病的風險反而會上升。最理想的睡眠時間是6到8小時,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
最後一個關鍵習慣是“心情別總陰著”。心理健康對身體的影響,比很多人想像中更大。
情緒長期壓抑、焦慮或者經常生氣,體內的應激激素皮質醇就會飆升。若此種激素長期處於偏高狀態,血糖與血壓皆會受到影響,且有可能致使肥胖與免疫力下降。
要讓心情好起來,最重要的就是讓生活里多一點“甜頭”,給自己找到開心的理由。
60歲以後,別再把時間浪費在那些煩心事上,操心兒女、糾結過去的得失,只會讓人越活越累。
人生到了這個階段,應該學會為自己活,找點讓自己快樂的小事,比如養養花草,看著它們慢慢長大,心情也跟著舒展了;或者釣魚,在湖邊享受一下“魚上鉤”的那種滿足感;也可以練練書法,寫出來的每一個字都是自己的成就感。
如果覺得這些太安靜,那還可以試試學點新技能,比如跳跳廣場舞、學個樂器、甚至跟著孫子玩電子遊戲。只要是自己感興趣的事,都值得去嘗試,心情自然會好起來。
有研究發現,老年人如果保持社交活動,比如定期參加聚會、和朋友家人聊聊天、遛遛彎兒,心臟病的風險會比那些獨居、不愛出門的人低20%以上。
而且,和人多互動,整個人的情緒都會明亮不少。
一個簡單的道理:情感交流本身就是“治癒藥”,跟朋友聊聊小八卦、曬曬生活趣事,都能讓壓力瞬間減少一半。
最怕的就是把自己關在家裡,連樓下的鄰居都很少打招呼,久而久之,孤獨感會上來,心情也跟著變差,健康指數自然一落千丈。
可能有人會問,明明知道這些好習慣很重要,為什麼總是堅持不下去呢?
真正難的地方其實不是開始,而是怎麼讓這些習慣融入到生活中,變成每天自然而然就會去做的事情。
比如,把遛彎變成一件雷打不動的“附表”,不管天氣怎麼樣,都出門走走,久了就成了身體的“需求”。
或者找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跳舞、下棋,彼此之間的陪伴會讓堅持變得更輕鬆。
最好的辦法就是給習慣增加一點“人情味”和“儀式感”,當這些活動不再只是單調的任務,而是變成你生活中的樂趣時,習慣也就不會半途而廢了。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1]劉敏.健康老人都有4個好習慣[J].家庭醫藥.就醫選藥,2016,(1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