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增加一次CT檢查,患癌風險可能增加43%!
更新于:2025-04-06 12:03:05

近期,一項針對948174名在22歲前接受過CT檢查的人群的長期隨訪研究發現,每增加一次CT檢查,患癌風險可能增加43%。這項研究引發了公眾對CT檢查安全性的廣泛關注。具體案例中提到,兒童在接受CT檢查時平均劑量為8mGy的情況下,約有1 - 2人在之後12年中會因CT輻射暴露而患上血液腫瘤。此外,CT掃描覆蓋甲狀腺、乳腺等敏感部位時,可能會引發結節或增加患癌風險。特別是對於兒童、孕婦及體內已有結節的患者,頻繁或不當做CT檢查可能帶來更大的健康隱患。
揭開CT檢查的神秘面紗
CT檢查是利用精確准直的X線束、γ射線等,與靈敏度極高的探測器一同圍繞人體某一部位作一個接一個的斷面掃描。它在醫學上用途廣泛,能用於檢查頭部、胸部、腹部等多個部位的病變,為疾病診斷提供重要依據。
這次研究的物件是948174名22歲前接受過CT檢查的人群。研究人員通過長期隨訪,分析他們接受CT檢查的次數和患癌情況。結果發現,每增加一次CT檢查,患癌風險就可能增加43%。以兒童為例,在接受平均劑量為8mGy的CT檢查時,約有1 - 2人會在之後12年中因CT輻射暴露而患上血液腫瘤。另外,當CT掃描覆蓋甲狀腺、乳腺等敏感部位時,可能會引發結節,甚至增加患癌風險。
頻繁CT檢查,健康警鐘敲響
- 輻射危害:CT檢查使用的X射線具有電離輻射。雖然現在的設備已經盡量降低輻射劑量,但頻繁接受CT檢查,電離輻射仍可能會破壞人體細胞的DNA,導致細胞發生突變,進而影響人體健康。
- 兒童和青少年風險:兒童和青少年身體正處於發育階段,細胞分裂活躍,對輻射更為敏感。研究表明,頻繁的CT檢查可能導致癌症死亡率升高。比如前面提到的兒童因CT輻射暴露患血液腫瘤的案例。
- 特定人群風險:對於兒童、孕婦及體內已有結節的患者來說,CT檢查風險更高。兒童身體發育不完善,輻射危害更大;孕婦做CT檢查可能影響胎兒發育;體內已有結節的患者,CT掃描可能刺激結節發生病變。
- 過度依賴問題:部分人總覺得多做CT檢查能讓自己安心,不管病情是否需要,都頻繁要求做CT。但實際上,並非所有情況都需要CT檢查,這種做法既增加了輻射暴露風險,又可能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
避開CT風險的實用攻略
- 醫生建議:醫生建議,在非必要情況下,應盡量避免頻繁做CT檢查。只有當病情確實需要,且其他檢查方法無法明確診斷時,才考慮進行CT檢查。
- 替代診斷方法:除了CT檢查,還有超聲波、MRI等替代診斷方法。超聲波檢查安全無輻射,常用於檢查腹部臟器、婦產科疾病等,但對骨骼、肺部等部位的檢查效果不如CT;MRI不使用X射線,對軟組織的分辨能力強,但檢查時間長、費用高,體內有金屬植入物的患者不能做。
- 特定人群防護:兒童進行CT檢查時,要嚴格控制輻射劑量,可使用鉛衣等防護設備保護敏感部位;孕婦若非必要,應避免做CT檢查,如確實需要,要提前告知醫生懷孕情況,醫生會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
- 醫患溝通:患者在決定是否進行CT檢查前,要和醫生充分溝通,瞭解檢查的必要性和潛在風險。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身體狀況等因素綜合判斷是否需要做CT檢查。
- 日常預防: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要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檢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充足睡眠等,以降低患病風險。
這項研究表明,雖然CT檢查是一種重要的醫學診斷工具,但其潛在的健康風險不容忽視。特別是對於兒童、孕婦及體內已有結節的患者,更應謹慎對待。希望大家提高健康意識,合理選擇醫療檢查。
責任聲明:本文僅為健康新聞/健康科普,內容不構成用藥或醫療指南,建議出現健康問題請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