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如何把一個孩子養笨的?
更新于:2025-04-11 02:16:03

上週末,帶娃在小公園玩。

碰到個事兒,覺得還蠻值得討論的,正好跟大家嘮一嘮。

當時,CC正帶著DD在草地上玩,用顯微鏡觀察撿來的花草樹葉。

老母親則忙裡偷閒,邊活動我這老胳膊老腿兒,邊抬眼遠望。

正好看到不遠處有個約摸4歲左右的小娃,正在學騎自行車。

媽媽跟在旁邊全程“保駕護航”,化身人形彈幕:

你這個腳要這樣蹬才行啊!

你這個手得把好了啊,我剛剛怎麼教你的?

你光滑怎麼學得會,你得把腳抬起來!

你小心點那個石頭,想摔跤了是不是!

剛開始,孩子看起來至少還是在饒有興趣的練習。

被媽媽這樣一念叨,肉眼可見的開始緊張,手腳都不知道該如何安放。

最後孩子的氣得不學了,媽媽氣得不教了。

我在旁邊瞅著,挺遺憾的。

圖源:視覺中國(下同)

從媽媽的角度:我只是在好心提醒啊,指導他的動作要領,有啥毛病?

從孩子的角度:他一直再被凝視。

凝視可不單純是“看”。

你凝視孩子的樣子,就像極了老闆看你改PPT的樣子。

01

凝視是如何毀掉一個孩子的?

1、你的凝視,等同於對娃的降智打擊

咱盯著孩子練琴,時不時指揮兩句,他是不是手指頭都不知道該放哪個鍵了?

咱看著孩子寫作業,邊挑錯邊糾正,他會不會連最簡單的口算,都開始頻頻出錯?

這就是被凝視最直接的後果——本來是能力範圍內,得心應手的一些事兒,他也會搞砸。

好好的孩子,為何突然變“蠢”?

因為資訊過載了。

原本孩子有自己的節奏,但你的挑剔、你的指揮、你的提醒、你的囑咐,以及你審視的目光......

太多信息同時進入孩子的大腦,他整個人都會是蒙的。

2、你的凝視,在給孩子的體驗設阻

C爸對於環境整潔的執念很深。以至於每次CC&DD把玩具拿出來玩的時候,他都要在旁邊當人形監控:

  • 你這個積木條統一放到這邊啊,你好找,也不容易被別人踩到;
  • 這磁力片擺列的也太亂了,一會兒多不好收拾,還容易丟;
  • 那顯微鏡跟觀察盒,就都在遊戲桌那看呗,你把它拿地毯來幹什麼......

這哪是帶娃?這分明是純享版大家來找茬。

結果就是,孩子每次玩都得“提心吊膽”的,生怕爸爸不滿意還得被嘮叨兩句。

甚至有時候為了避免麻煩,倆孩子乾脆“爸爸在,先不玩”。

也是啊。

我明明可以酣暢淋漓的玩一場,哪怕最後要收拾。也不想玩得正開心時,被3分鐘一句警告,5分鐘一句提醒。

這不就是為孩子的各種嘗試和體驗,平添阻礙嗎?

3、你的凝視,相當於對孩子反覆批評

社會心理學告訴我們:凝視不僅僅是觀察行為,它還包含了評價和攻擊。

大家可以回顧,你的凝視是不是總在反覆提及他們的錯誤、不足、失敗......

沒見過孩子學習學得特別認真,家長在旁邊凝視的。

那就不叫凝視,那是欣賞。

凝視是什麼?

是負向的挑剔。

換句話說,當你凝視孩子時,他感受到的,不只是“你在看我”,還有“你看不上我”。

咱們所傳遞出來的資訊,都是:你不夠好,你做得不對。

這不就相當於把“你不行”寫進了孩子的出廠設置,還額外設置一個強提醒模式?

啥後果?

別人不挑他毛病,他也會自我挑剔:

我剛才沒控制住打了弟弟,我真的是個脾氣很差的人吧?

我剛拒絕了隔壁小明,他會討厭我不當我朋友了吧?

吃飯怕筷子拿錯,寫字怕姿勢不對,說句話都怕惹禍......

總是認為自己不合格的孩子,價值感一旦缺失,他會越來越自卑。

在家不能痛痛快快開心的小孩,他把太多精力花在了內耗上,而不是發展自我上。

所以姐妹們,如果你是這種“凝視型”父母,就一定要有所覺察並適時調整。

02

具體怎麼做呢?

三步覺察法送給大家。

1、覺察自己是否預設了孩子的負面形象

凝視的背後,其實是信任危機。

說白了,就是你已經給娃預設了一個形象——

他就是弱小的、他就是邋遢的、你不相信他能做好某些事,他只有在你的指導/提醒/監督下,才能完成。

但事實上,很多事情都能證明,這是在矮化孩子。

有時候試著放手,你會發現,他的能力已經有質的飛躍了。

真正的愛,是“我希望你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你必須按我的方式做”。

2、覺察自己是否容錯率太低

因為容不下孩子犯錯,才會處處凝視、事事提醒,生怕他們有一丁點的失誤。

容錯率低的人,內心有一套“應該”的標準,如果孩子沒做到這些“應該”,就很容易生氣,而且是慣性生氣。

但為人父母,必須接受“有限掌控”。

養育的本質,是陪伴另一個獨立生命成長,而非塑造完美作品。

摔一跤,才能知道疼,知道哪條路不能走;出個錯兒,也才能明白,哪個才是更正確的方法。

而且即便犯了錯,責備已發生的也沒有任何意義,真想讓孩子長記性,把重點放到解決問題上。

牛奶灑一地,自己找濕巾擦乾淨就好了;

玩具亂放確實不好找,那你自己一點點收拾起來就行了;

用提問引導反思(下次怎麼做能避免忘帶水杯)?

把犯錯,變成學習機會。

3、覺察自己是否以“凝視孩子”獲得掌控感

說句扎心的,凝視孩子,可能是因為我們能從其他事情上(夫妻關係、職業發展、自我價值感)獲取的掌控感,太少了。

越是對自己的生活掌控感低、感覺“被壓制”的人,越是需要在一些小事上去尋找掌控感。

譬如孩子今天要穿什麼衣服、這個書包該先放啥後放啥、你這個字寫得是不是過於潦草了、晚飯吃了幾顆西藍花......

因為這些瑣事容易被掌控,不需要動腦就能判斷哪種方式更好。

這會讓我們覺得“我很有用”“我也有話語權”“也得有人聽我的”,從而產生短暫的掌控感。

這種狀態,看似掌控全域,實則被困在了低價值區。

現在問問自己:

我們真的需要靠孩子身上這些小事兒來獲得掌控感嗎?

控制這些事兒,就能證明我是有用的嗎??

我的干預是讓孩子更高自尊、變更好了?還是滿足自己掌控欲的出口?

今天消耗我精力最多的這件事兒,兩年後它還重要嗎?

答案不言而喻。

與其當行走的糾錯機,不如重新修鍊鬆弛感。

多找點事兒讓自己做主!把掌控感放回自己身上。

①設定非育兒目標:

每天專注1小時,搞個人發展(學習新技能、運動)。

用成果提醒自己:我的價值可不局限在養孩子上。

②爭取家庭/工作決策權

跟伴侶協調,主導某一類家庭的決策權,平衡權利感。

③創造微小的儀式感

每天留出15分鐘完全自主的時間。

泡茶、聽音樂,強化“我能掌控生活”的心理暗示。

這種跟孩子「共同成長」的掌控感,遠比盯著作業本上的橡皮屑要更遼闊。

來源:CC爸媽

春捂秋凍,下厚上薄
春捂秋凍,下厚上薄
2025-03-26 13:11:34
指甲應該怎麼剪
指甲應該怎麼剪
2025-03-26 14:3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