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鄔思道神機妙算,是一個難得的曠世奇才。鄔思道如此之高明,曾被通緝過,以江湖中落難才進入四爺府。每每關鍵之時,均能洞察事物本質,針砭時弊,對朝廷局勢洞若觀火,説明四爺在奪嫡過程中屢獲聖心,當然要是沒有鄔思道,四爺也不會佔據了有利局面,安穩坐定皇位。那麼,鄔思道在四爺府十年,康熙和皇子們知道有這麼一位“智囊”高人嗎?
鄔思道,江南無錫人,是一個有名的才子,無論是盡雅趣賦詩作文,時值年輕頗有文學,皆能揮灑自如。
在康熙時期,科考府試鄉都是名列前茅,中秀才舉人都是首名。康熙三十六年,應試南京考場,自忖即便不在五魁之列,但在十名之內是沒問題的。
可是,放榜時自己位列在最後,鄔思道不甘心,經一番打聽才知道主考官徇私舞弊,按誰給錢多來排名,也就是說非“以才取才”乃“以財取才”。
鄔思道是一個心高氣傲之人,時值年輕氣盛,疾惡如仇,一氣聯合幾百多位落榜舉人大鬧考場,一怒之下還寫首詩高調罵朝廷,把事情鬧的越來越大,還捅到了京城。
朝廷之事,哪能就憑鄔思道一個無任何官職的舉人來說清楚的。自然把他當成鬧事之人,被朝廷下令通緝。此後,鄔思道便在外當十年的“逃犯”。直至太后駕崩,康熙大赦天下,他才敢露面回家鄉。
此時的鄔思道前途一片渺茫灰暗,兩腿也折,全然一流落街頭的瘸書生。顯然,變成了一個落魄滄桑老男人一個。直到遇到四爺才有機會展露才華橫溢,之前的滿腔熱血又開始活了。
鄔思道年輕時滿腹經綸,康熙還曾經拿他的文章給皇子們當教材來教導眾皇子呢,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都是非常欣賞他的才華的,康熙經常與眾皇子討論鄔思道的文章。
而他那篇揭露南京春閌的鬧事文,時隔多年後四阿哥胤禛仍能背誦出來。鄔思道頗有才華,四爺在第一次見鄔思道時,就是因為看了他的文章,有愛才之心。
所以才讓年羹堯去找鄔思道這個人,鄔思道的那篇文章就是他巔峰之作,不僅四爺會背,其他皇子應該也都會背。因此,鄔思道給弘曆和弘時做教書先生,完完全全可以的。
四爺用人除了有才能辦事能力之外,更是要符合自己的用人原則,那就是不是落難的不用,鄔思道正是四爺用人的策略。
四爺胤禛曾說道:“你們要記住,四貝勒府是阿哥里頭規矩最大的,進門不容易,出門更難。既來了,就預備著老死在我府。”
四爺胤禛從江南把鄔思道接到四爺府,鄔思道就成為了胤禛的家庭老師,負責皇子們讀書認字,當家庭老師只是一個幌子。
其實四爺是想讓他做他的幕僚,幫他出謀劃策,鄔思道何等人,這一點他就洞察到了,不好推辭,順理成章就答應當了家庭老師。
後來四爺在朝局上遇到了一些難題,然後想試一下鄔思道的能力,叫鄔思道幫他分析,鄔思道把朝局的把控分析的一道一道的,比四爺胤禛還清楚,把四爺給嚇得瑟瑟發抖、汗流浹背。
這要從四爺正為追國庫欠款說起,當時的四爺正犯愁,不知所措。然後鄔思道一語點破追比欠款之事,鄔思道一下子給四爺了分析應對方法。
鄔思道跟四爺談論著:“欠著國庫銀兩的,可以說是三種人:一是為了生計不得已還欠上;二是唯利是圖的人,貪得無厭的人;三是有跟風去借錢的人。
鄔思道分析透徹,讓四爺立馬汗流浹背,對面這人簡直是“世外高人呐”!
鄔思道分析道:“這個差事不管誰接,那都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必定得罪很多人。”
說這些就是為了告訴四爺,如果你接了這差事肯定會得罪人。四爺疑惑地問他“先生的意思,讓我不用接這差事了,免得惹事上身咯?”
其實四爺問這話也是在考量鄔思道,看看鄔思道是否有更好的建議給他。考量鄔思道是不是真地有點本事,以便到時可用他。
鄔思道早洞察四爺那點小心思了,立馬擺手說:“這差四爺必須得接,那麼多人都沒有敢站出來接這差事,為什麼呢?”
接著又指點迷津:“說到底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還是怕得罪人。四爺這時候站出來接下這個差事,願意為皇帝分擔解憂,都即便辦不好,也沒人會說你,但最能獲得皇帝聖心。”
鄔思道這一番話讓四爺立馬恐懼,鄔思道分析,讓四爺覺得他不簡單,所以鄔思道順利留在了四爺府,就此當了四爺的謀士。
鄔思道作為世子弘時弘曆弘晝的老師,按照規制肯定要向相關部門彙報的,因為在皇家有規制。
皇家請老師,不同於尋找普通百姓家,皇家請老師教皇子自然不是兒戲,請老師要講究禮節,不能稀里糊塗的招呼都不打就請皇孫老師,肯定要上報的。所以,康熙肯定知道有這麼一個老師來教他的皇孫們。
而且康熙到處都安排眼線,鄔思道在四爺府當世子老師,即便四爺不主動上報,當時的奪嫡之爭如火如荼,康熙消息系統很廣,不可能不知道眾多皇子府上的動態。
八爺黨也是處處存在攻擊揭底,雖然早期,四爺還沒奪嫡勢頭還沒冒出來,但他作為太子黨一員,也是八爺黨要防的人之一,因此也是被八爺黨他們監視物件,也是抓住可攻擊的物件,畢竟四爺也個皇子身份不是。
而鄔思道曾經因應試成了通緝犯,雖然已經大赦,但是政治鬥爭就是有點污點,只要能給對方造成一切威脅,都會不折手斷用來去攻擊,即使四爺不報,康熙不監視,也是被政敵當挑事來捅破到康熙那裡。
既然是世子的老師,小孩之口畢定會洩漏出去,特別是弘曆,也就是乾隆皇帝。康熙在調教時,肯定也會問及到他老師的一些情況,所以絕對知道鄔思道的存在。
康熙肯定知道四爺府有鄔思道這號人,而且在四爺胤禛府見過他,只不過只單純認為是弘時、弘歷和弘晝的教書先生罷了。
康熙只知鄔思道有文,而不知也有謀,也沒太在意。所以鄔思道的到來,讓四爺如虎添翼,因為鄔思道的智謀達到了最高境界!
給四爺出謀劃策,指導四爺為人處世於自然之中,就是因為巧用遵循自然規律,自然讓人就“無跡可尋”。
鄔思道不愧是才華橫溢,教出弘曆也是滿腹才華。秋圍大典時,弘歷給康熙打個圓場的一番話,深得康熙聖心。
在康熙和諸位皇子眼中,鄔思道只不過單純是一個普通老師,而不是謀士的“隱身份”。當然,如果真的知道是謀士“隱身份”,也沒法找個理由定罪處置。
這就是四爺和鄔思道的高明之處在於理,政治博弈畢竟不是武力暴力拼搏。因此,四爺府上的鄔思道的存在是瞞不住的,也沒必要滿,所以康熙只知道鄔思道是他皇孫們的老師,不知道其有這麼大作用。
鄔思道的存在給四爺如虎添翼,給四爺出謀劃策,使四爺在奪嫡的勢頭打開序幕。而康熙是知道四爺府有鄔思道這個人的存在,只不過沒想到鄔思道有那麼大能量。
至於諸位皇子政敵,勢必也會到獲取四爺府的動態,他們也只是知道鄔思道是世子們的先生,卻很難知道鄔思道是四爺的“智囊”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