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無憂無慮地成長,所謂的無憂無慮,不僅僅是物質上,更是心理上的。培養出心理陽光的孩子,比成績更加重要。
那麼怎麼培養一個心理陽光、充滿正能量的孩子呢?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家庭氛圍和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最深。以下七個實用的培養建議,送給有需要的父母。
不過分包辦和滿足孩子
有的孩子越來越脆弱,是因為父母替他們做得太多。
很多父母害怕孩子受傷害、害怕他們受委屈,所以事無巨細地照顧。在生活中為孩子包辦了一切,孩子要什麼給什麼,孩子只負責索取和享受,形成依賴。
結果在學習或生活中,任何小事情都可以成為孩子的挫折,任何一點小困難,都能摧毀孩子的心理防線,他們很容易產生挫敗感。
正視孩子的不完美
孩子和成年人一樣,都有優點和缺點,他們的“不完美”,父母不應該忽視。父母要大方承認並接受孩子的缺點,只有充分認識到孩子在某些方面的不足,才能採取正確的方法加以改正。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給孩子許許多多的財富,遠不如給他一個強大的內心,學會充分地肯定自我、接納自我,這才真的能説明他一輩子。
批評要對事不對人
批評孩子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對事不對人”,尤其是低齡孩子。
批評雖然有必要,但更重要的是通過批評傳達給孩子積極向上的力量。對孩子打擊式的教育,不僅會傷害孩子的自信心,也容易傷害親子之間的愛與信任。
訓練孩子獨處能力
有心理學家說,安全感不是依賴感。孩子獲得安全感,不一定需要父母時刻在場。一個人能擁有獨處的能力、享受獨處的樂趣,才能足夠愛自己並具備獨立的思考能力。
大人可以適當設定一些界限,然後讓孩子自由地探索周圍的環境,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讓孩子明白某些事情需要自己完成,而不是依賴他人。
幫孩子正確地評價自己
很多家長都會發現,孩子長大后開始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曾經就有家長對我說:“我們家孩子特別愛面子,一句話沒有說好,就會生氣很長時間”。因此,父母要幫孩子正確地評價自己,別總是拿孩子比較,也別給孩子貼各種各樣的標籤,鼓勵孩子勇敢地做自己。
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
在平時的教育過程中,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不要只看重結果,多關注過程;誇獎孩子的努力、細心、有耐心等品質,不要過多誇獎聰明、天賦。
當孩子具備成長型思維,瞭解事物是發展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相信自己可以通過努力變得更好,才不會輕易被困難打倒,才會永遠懷揣希望。
父母要保持情緒穩定
情緒化嚴重的家長,很難養出情緒平和的孩子。曾經有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家長經常對6歲前的孩子生氣、發脾氣,會讓孩子形成消極、負面的人格,變得自卑、內向和脆弱。久而久之,這個孩子就會為了不惹爸爸媽媽生氣,處處討好大人,變得沒有主見。
所以想讓孩子心理陽光,最重要的還是父母以身作則,我們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的樣子,是孩子成長最好的養分。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