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節點財經,作者 | 二風
近日,在博鼇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現場,vivo執行副總裁兼首席運營官胡柏山宣佈,vivo將成立「機器人Lab」進入家庭機器人領域。據他介紹,vivo將聚焦機器人“大腦”和“眼睛”的研發,主攻個人和家庭場景的消費級機器人產品。
在智慧手機進入存量競爭、手機廠商扎堆造車的當下,vivo卻投向另一個“萬億級市場”——機器人行業。胡柏山直言:“機器人是手機行業的未來,將成為連接物理世界和數位世界的橋樑”。據他介紹,vivo在AI大模型、影像技術、混合現實等領域實踐多年,此次跨界是對技術積累的“高效複用”。
其實,進軍機器人行業,vivo並非孤例。近年來,中外多家知名手機廠商紛紛布局機器人賽道:小米、華為、OPPO等中國品牌已經行動起來,蘋果、三星等國際巨頭也在積極探索。它們發佈的產品形態多樣,路徑也各有側重。
手機廠商們為何都紛紛押注機器人行業?面對高技術門檻、長回報週期的機器人行業,它們都做好了十足的準備嗎?
根據企業公開資料,《節點財經》整理了主要手機廠商在機器人領域的重要動作,可以發現,有些手機廠商已經拿出原型產品亮相發佈會,有的則選擇低調布局技術和生態,但無一例外,都在為“機器人時代”提前卡位。
圖源,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可以看出,中國廠商在機器人賽道上動作尤為密集,幾乎形成一個“手機圈群體”共同押注的趨勢。而如蘋果、三星等國際品牌,則更加專注專利和技術沉澱,在落地策略上則表現得更為謹慎。
中國品牌的“抱團湧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國內手機行業在存量時代尋找新增長點的迫切心態,以及在AI和供應鏈方面的優勢使然。同時,各家的切入點存在差異:小米聚焦將機器人用於智能製造,OPPO側重家庭服務場景,華為提供平臺賦能,vivo強調大模型和MR技術融合等。
手機廠商大舉進軍機器人領域,看似跨界,實則有著深刻的業務和增長邏輯。
首先不容忽視的是,智慧手機市場已趨於飽和。據數據顯示,全球智慧機出貨量自2016年見頂後增長放緩,近年來甚至出現下滑。以中國市場為例,2024年大陸智慧手機出貨量2.85億台,僅同比微增4%,行業進入存量博弈階段。
“增長天花板”迫使手機品牌方尋找第二增長曲線。有分析人士指出:“現在智慧手機產業增長已經放緩,手機廠商需要新的賽道以獲得更高的價值和估值”。
《節點財經》認為,機器人產業與手機在技術層面存在顯著相通性,包括作業系統、AI演算法、晶片研發、視覺影像等方面的長期積累都可以快速遷移複用到機器人上。換言之,手機廠商具備“天然優勢”來切入這一新領域。
另外,技術的協同效應也是手機公司押注機器人的關鍵動力之一。以vivo為例,在行動終端領域應用的包括AI大模型、影像晶片、操作系統、續航管理等技術,可以拆解重組,為機器人產品構築獨特壁壘。再如小米,手機業務積累的感知、通信、運動控制等經驗,正是仿生機器人研發所需。據小米透露,「CyberOne」背後的智慧和機械能力全部由小米團隊自主研發完成。
圖源,小米官微
《節點財經》認為,智慧手機作為高度集成產品,為機器人研發提供了可複用的技術模組和工程師人才儲備。這不僅降低了入局門檻和試錯成本,也讓手機品牌方敢於將“多年內功”應用到新賽道上。
在產業佈局方面,機器人也可以成為手機廠商“智慧終端矩陣”的重要一環,助力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生態和使用者全生命週期管理。
在當下的數位生活場景中,包括智慧音箱、可穿戴設備、家居物聯網已近成熟,包括家庭服務機器人,也被視作未來家庭物聯網的中樞設備之一。
包括華為、小米等公司均強調其強大的生態協同能力,未來可將機器人與智慧家居、智能手機、智慧汽車等終端互聯,打造無縫的用戶體驗。可以設想,若華為推出家用機器人,可融入HarmonyOS智聯生態,實現與家中家電、安防設備聯動;小米的機器人完全可以接入米家IoT平臺,成為“個人助理+家電管家”。
《節點財經》認為,每增加一種終端形態,都可以幫助手機品牌延長使用者生命週期、提升使用者黏性。如果能打通手機、家居、汽車、機器人的全終端場景,將為用戶帶來更高效便捷的體驗,這種“一體化生活方式”的前景,也是手機品牌布局機器人賽到的重要考量。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機器人賽道本身的市場潛力和政策風口也令企業動心。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DC數據預估,2025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300億美元。根據2024年首屆中國人形機器人大會發佈的報告,預計2025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約53億元,較2024年翻一番;到2029年有望達到750億元,佔全球近1/3,2035年則可能攀升至3000億元。
這些數位無疑令手機品牌方看到,機器人作為“下一代爆品”的誘人前景。更何況,中國政府已將機器人產業列入製造業重點方向,並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政策和示範應用專案。這意味著搶佔機器人賽道不僅是商業選擇,也順應產業政策導向。
最後,從供應鏈和投資佈局角度來看,造機器人也是手機品牌鞏固自身“護城河”的方式之一。
一方面,手機供應鏈上的許多元器件(如攝像頭模組、雷達、伺服電機、電池管理等)在機器人上同樣適用甚至需求更高,這為手機廠商賦能上下游提供了機會。另一方面,提前卡位機器人賽道,也是在為未來可能出現的“融合競爭”做準備——畢竟,若有朝一日機器人真的成為像智慧手機一樣普及的個人終端,今天的手機巨頭們要麼成為明天機器人市場的領軍者,要麼就會面臨被新巨頭顛覆的風險。
儘管前景美好、邏輯誘人,但機器人賽道絕非一片坦途。對於手機廠商而言,跨界到機器人行業,也面臨著一系列嚴峻挑戰:技術難度高、盈利週期長、市場培育慢等都是無法迴避的問題。在激情投入之前,他們是否做好了“長跑”準備?
首先,機器人行業的技術門檻和研發投入遠超手機行業。
智慧手機經過多年發展,供應鏈高度成熟,各大廠商更多是在既有平臺上做優化反覆運算。而機器人,尤其是人形機器人,涉及機械、控制、AI、大數據等多學科融合,很多技術尚處於攻關階段。
在機器人行業,有一個經典的難題「疊被子困境」,這是對家庭機器人面臨的複雜感知與推理挑戰的形象比喻。疊被子是小學生都會的簡單任務,但對當前機器人卻幾乎不可能——機器人也許能看見臥室的被子沒疊,卻對客廳沙發上的毛毯視而不見;就算教會它疊某種被子,換個形狀顏色它就束手無策。
這背後反映的是,機器人缺乏對物理世界的深度理解和泛化能力。要讓AI真正適應千變萬化的現實場景,需要海量可交互的三維數據,然而獲取這類數據成本極高,而且短期內看不到明確商業回報,導致數據閉環的“飛輪”難以快速轉動。因此在現實世界中,機器人AI經常水土不服。vivo中央研究院胡柏山坦言,要架起數位世界與物理世界的橋樑,並非易事。
除了演算法,硬體工程環節也同樣充滿挑戰。移動機器人需要解決平衡運動、高精度感知、能源續航等一系列問題,每一項都是長期瓶頸。
業內普遍認為,人形機器人要實現真正大規模量產,可能仍需10年以上時間,甚至20年或更久。多位行業創業者直言,人形機器人如今更像一項“登月計劃”:象徵意義大於實用價值,短期內難以落地,但其巨集偉願景具有鼓舞作用,能吸引大批人才投入研發,也可能在過程中催生許多中間技術成果。
另外,商業模式和盈利週期也是必須要考量的問題。消費者對人形或陪伴機器人的付費意願和心理價位尚不明確,當前亮相的多是展示性質的原型,離實用和親民價格還有距離。
業內人士指出,家用機器人的落地可能比商用、更比工業用更慢,因為家庭場景對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更高,使用者需要充分信任才能接受一個機器人在家中活動。這不僅需要技術更加成熟,也需要大量的使用者教育。
《節點財經》認為,手機廠商們擅長消費行銷,但機器人涉及觀念轉變——要讓消費者認識到機器人不僅是新奇玩具,更是真正有用的助手,這可能需要一個像智慧音箱普及的過程,甚至更長。此外,如何定價、如何建立售後服務體系、如何打造應用和內容生態,都是全新課題。
對於習慣了快速產品反覆運算和現金流周轉的手機企業來說,這種長週期、重資產的業務模式需要全新的思維和耐心。短期看,投入機器人研發可能只會增加成本負擔,對營收利潤貢獻甚微,甚至拖累整體財務表現。手機廠商必須在投入和產出之間找到平衡,管理好市場和股東們的預期,如果急於求成、期望一年兩年就看到回報,恐怕會大失所望。
值得注意的是,機器人行業的競爭格局和不確定性也是一大挑戰。
機器人賽道雖新,但並不缺競爭者。傳統機器人巨頭、各路創業公司、互聯網大廠、汽車企業紛紛入局,手機廠商並沒有絕對勝算。特別是在高精尖的技術領域,跨界玩家如何與專業機器人公司同台競技還是未知數。
手機廠商擁有消費市場和供應鏈優勢,但機器人領域也有Boston Dynamics、優必選、宇樹等深耕多年的玩家。這些公司在核心演算法、運動控制上積累深厚,並且更專注單一方向。而手機廠商需要平衡主營業務與新業務資源,一旦手機業務和機器人業務發生策略衝突或經濟壓力,能否持續投入機器人專案也存在不確定性。
手機廠商扎堆湧入機器人行業,是在智慧手機紅利見頂背景下做出的前瞻性押注,背後有技術協同、生態延伸和增長驅動等多重考量。
他們利用自身優勢,為機器人賽道帶來資金、人才和大眾關注度,的確有望加速這一新興產業的發展。然而,造機器人絕非一場跟風的冒險,而更像是一場需要長期投入的“攻堅戰”。
手機巨頭們選擇踏上這條道路,既體現出對未來趨勢的敏銳洞察,也是主動求變的自我革新。展望未來幾年,誰能在關鍵技術、場景應用和商業模式上率先取得突破,誰就可能在這片充滿想像的新賽道中搶佔先機。
可以預見的是,這場跨界競賽不僅關係到幾家企業的下一步命運,也將為整個科技產業帶來新的活力與變革。接下來,時間將檢驗他們在機器人領域的堅持與創新,是否足以開創屬於自己的“第二增長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