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哪些人類感知不到,卻又真實存在的東西?從科學的角度來講,這個問題其實是有確定的答案,即:“人類感知不到,卻又真實存在的東西”不但有,而且還有很多。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瞭解一下。
正如我們所知,人類通過五種感官來感知世界,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其中視覺是人類獲取外界資訊的最主要途徑,然而人類的視覺並不完美,有很多東西我們是看不見的,例如,當物體完全透明時,或物體的體積極其微小時,我們就無法感知到它的存在。
更重要的是,人類眼睛的感知能力僅限於可見光的範圍,所謂的可見光指的是波長大約在400至700納米之間的電磁波。實際上,世界中充斥著大量的電磁波,其中絕大部分的波長範圍都是在可見光之外的,例如紫外線、紅外線、無線電波等等,也就是說,儘管這些電磁波無處不在,但我們只能感知其中極小的一部分。
聽覺和觸覺也是人類獲取外界資訊的重要途徑。聽覺是指我們感知到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機械波,觸覺則是我們感知到外界物理刺激對身體的作用。
然而,聽覺的範圍也有局限性。人類只能聽到20Hz到20000Hz之間的機械波,而超出這個頻段的聲音,我們是無法聽到的。而對於觸覺而言,只有當外界的刺激強度超過一定的閾值時,我們的觸覺系統才能夠感知到。
關於人類的味覺和嗅覺,其工作原理可以簡單地描述為,通過味覺和嗅覺的感受器去感知具有一定濃度的微觀粒子,但這兩種感官也只能在一定的濃度範圍內有效,低於臨界值時,人類就感知不到了。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人類的感知能力其實是很有限的,而這也就意味著,世界上存在著許多人類感知不到,卻又真實存在的東西。例如,超出可見光範圍的電磁波、微小的物質、次聲波、超聲波等等都在我們周圍“悄無聲息”地存在著,而我們卻無法感知到它們。
儘管人類的感知能力有限,但科學技術的進步,已經讓我們能夠通過各種科學儀器發現那些原本感知不到的東西,進而更加深入地了解這個世界,然而,有一種物質,即使是藉助現代的科學儀器,我們也很難發現它的蹤跡,這種物質就是中微子。
中微子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基本粒子,在粒子物理學中被歸類為輕子,其質量極其微小,甚至可以低至電子品質的百萬分之一,這使得它們幾乎不受引力的影響。
實際上,在四大基本力之中,除了引力之外,中微子也幾乎不受電磁力和強相互作用力的影響,而弱相互作用力雖然對它們有效,但由於這種基本力的作用範圍極小,只局限於原子核中的誇克層面,因此從理論上來講,只有當中微子與原子核中的誇克發生撞擊時,它才可能被觀測到。
我們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比喻來理解中微子到底有多小。假設中微子的直徑放大到1釐米,那麼按比例放大后,原子的直徑會達到1000公里,而誇克的直徑僅為1米。這個比例展現了中微子與誇克發生相互作用的極低概率。絕大多數情況下,中微子會直接穿透物體而不會與其他物質發生任何作用。
為了觀測中微子,科學家們目前只能使用極為複雜但效率極低的方法,例如在地下深處放置數萬噸的超純水,並在其周圍安裝大量的光電倍增管,這些探測器靜靜地等待,等待著某個中微子剛好撞擊到原子核,釋放出微弱的光信號。
然而實際情況卻是,雖然科學家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實際觀測到的中微子數量仍然非常少。
有意思的是,儘管中微子難以被發現,但它們並不是稀有的存在,事實上,中微子在宇宙中隨處可見,而對於地球來講,太陽是最主要的中微子來源。
在太陽內部,質子-質子鏈反應是最為重要的核聚變反應,這種反應能夠產生大量的中微子。據科學家估算,太陽每秒鐘會釋放出大約10^38個中微子,無論我們身處地球的哪個位置,每秒鐘都會有約10萬億個中微子從我們的身體穿過。
是的,由於這些中微子基本上都能夠在不受阻擋的情況下穿透整個地球,因此即使我們位於地球背向太陽的一面,依然會有大量的中微子從我們身體中穿過,它們真實存在,我們卻無法感知到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