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汽車座艙的物理按鈕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種觸控螢幕。如今,大量來自使用者的抱怨終於被這些汽車廠商聽見了——重要且常用的功能不應該都被塞進螢幕。
大眾汽車計劃重新引入物理按鍵,以取代現有的觸覺滑塊和觸摸屏切換功能,用於操作車輛內的關鍵功能。大眾汽車的設計總監安德列亞斯・明特(Andreas Mindt)在接受英國媒體《汽車》(Autocar)的採訪時表示:“我們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
他透露,從明年即將推出的 ID.2all 開始,將在所有車型的觸摸屏下方配備音量調節、暖氣控制、風扇速度調節、危險警示燈等功能的物理按鍵。
這一決定是綜合考慮了客戶反饋的結果。明特表示:“說實話,汽車就是汽車,而不是智能手機。我們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
與此同時,歐洲新車安全評級協會(Euro NCAP)要求車內必須設置五個重要功能的物理按鍵,並且將從2026年開始將其納入安全評級中。如果一款車沒有用於控制鳴笛,雨刮,轉向燈,雙閃和救援功能的物理按鈕,那麼它將無法達到最高的五星標準。
不僅是大眾汽車,最近其他整車製造商也呈現出從數位介面回歸物理按鍵的趨勢。去年,現代汽車在焦點小組調查中發現,當駕駛員在緊急情況下無法操作某些功能時,他們 “會感到有壓力、煩躁和憋屈”。
現代汽車和起亞在艾尼氪 6(Ioniq 6)、EV6 等電動汽車中採用了基於觸摸屏的操作方式,但目前正考慮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出發,對操作方式進行部分調整。中國的小米則通過提供使用者可以自行添加物理按鍵的配件來解決這一問題。
十多年前,特斯拉 Model S 引入大型中央觸摸屏,引起一陣追風狂潮。此後,特斯拉逐漸取消了包括換擋桿和轉向燈撥桿在內的物理按鍵。在Model 3煥新版上,特斯拉直接將轉向燈,雨刮和換擋操作全部融入到螢幕里,將極簡主義帶到了新的層面。作為市面上唯一一家需要通過螢幕來控制車輛前進和後退的汽車廠商,特斯拉現在也覺得取消換擋桿有些激進,所以有可能會改回來,但僅限於換擋操作。
其實,之所以會導致如今螢幕泛濫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成本。這些汽車廠商非常清楚,在車內安裝一塊大螢幕不僅更容易吸引眼球,還能將所有的功能都集成在螢幕的軟體里,這比設置一系列物理按鈕要容易得多,而且降低了製造成本。
於是,汽車廠商便開始將這種“降本增效”發揮到極致,甚至有的車型連車窗開關都變成了觸控。
但凡事都有兩面性,當屏幕越來越多,物理按鈕越來越少的時候,很多人開始意識到這並不是一輛汽車應該有的。
如今,這些汽車廠商終於意識到,當你在高速公路上以上百公里的時速行駛時,靠盲猜去控制車內功能是相當危險的,每輛車多花幾分錢,增加一些物理按鈕並不是難事,而且解決了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