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6日,北京玉淵潭公園,一隻鳳頭齗鷉為愛而追逐 圖據視覺中國
近日,演員李現在北京玉淵潭公園“打鳥”(用長焦鏡頭拍攝鳥類的俗稱)的話題頻繁登上熱搜,多地文旅部門喊話李現邀請其來當地體驗“打鳥”,而生態環境部點名李現的微博,則把這波話題熱度推上高潮。
4月6日下午,記者來到李現“打鳥”的玉淵潭公園,看到有近百位攝影師在湖邊拿著長焦鏡頭相機拍攝鳥類。一位攝影師表示帶了四塊電池,從早上到現在已經拍了近千張照片,其中多張齙鷉(一種候鳥,音pi ti)求偶的照片讓他十分滿意,直呼不虛此行。
實地探訪:
長槍短炮抓拍候鳥求偶畫面
公園每天都有100多人來拍鳥
從3月底開始,演員李現發佈多條在玉淵潭公園“打鳥”的照片、視頻等,引發熱議。李現在微博中提到,剛開始玩攝影就一直想要打鳥,最近帶著新裝備來到北京玉淵潭公園。
玉淵潭公園一直是北京知名鳥類拍攝場所之一,從早到晚一直有眾多攝影師在湖邊拍攝鳥類照片。4月6日,紅星新聞記者來到玉淵潭公園探訪。
在湖邊“打鳥”的攝影師
由於正值清明假期和櫻花季,公園內人頭攢動十分熱鬧,但在玉淵潭西南側湖邊則顯得十分安靜,近百位攝影師手持專業的長焦鏡頭對著湖面上的鳥拍攝。記者在現場看到,攝影師多為年齡較大的男性,有些已經頭髮花白,他們坐在湖邊觀察鳥類互動,發現好的畫面會立刻開啟連拍,並相互交流照片。
一位召集人陳先生告訴記者,他們一群攝影師相約中午來拍攝,此前有聽說李現來過玉淵潭公園,但大家都沒有見過,都在一門心思盯著鳥了。陳先生說,他們主要拍攝的畫面以齗鷉為主,這種鳥在水面上求偶時撞胸的畫面十分漂亮。
正在“打鳥”的攝影師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攝影師在聊天中提到,他已經拍鳥十幾年了,今天和朋友上午九點過來拍了上千張照片。這名攝影師介紹,春天是這些鳥類繁衍的季節,大家拍攝的主要內容就是鳥類求偶、繁衍的畫面。想要拍到好的畫面,除了攝影技術過硬,更重要的是對鳥類習性有研究,能夠預判鳥接下來的動作並提前找好角度連拍。
多位攝影師都提到,得益於生態環境改善,近幾年北京野外鳥的種類明顯變多,之前多是綠頭鴨,現在骨頂雞、鸊鷉、白鷺、天鵝都十分常見。隨著鳥越來越多,拍鳥的隊伍也愈發龐大,僅僅是玉淵潭公園每天都有一百多人拍攝。
公園保安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拍鳥的人從早上六點到晚上六點多不間斷,這幾天假期遊客太多,攝影師比平時還少了一些。
專家建議:
拍鳥不要影響鳥類繁衍
一定要尊重鳥的習性,不要干擾
江西省科學院生物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戴年華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現在夏候鳥正值繁殖季節,他並不建議對它們進行拍攝,特別是一些不文明的拍攝行為可能會影響鳥類繁殖。戴年華提到,有人為了拍照會把樹枝剪斷、驅趕鳥類或者餵食吸引鳥類,還有人近距離拍攝鳥類繁衍哺育,都會對鳥的正常生活產生影響。
戴年華提到,如果要拍攝,一定要有生態意識,遵守規範,尊重鳥類習性,不要干擾到它們。特別是發現了一些鳥類巢穴,一定不要公開位置,避免吸引人類去拍攝打擾,影響繁衍。
一位攝影師向記者展示他的作品
《北京市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提到,野生動物棲息地管理機構或者責任單位應當採取的保護野生動物措施包括:“制止追逐、驚擾、隨意投食、引誘拍攝、製造高分貝雜訊、閃爍射燈等干擾野生動物生息繁衍的行為。”
《中國野生鳥類攝影行為規範倡議》也提出:“鳥類利益高於攝影,節制隱蔽投食拍攝,禁止使用活物誘拍猛禽,控制使用聲誘。”
攝影師陳先生告訴記者,他們也會提醒一起拍攝的人不要人工干預鳥類。“鸊鷉先談戀愛、再撞胸、繁衍,都是非常自然的狀態。你用投喂等方式吸引它到岸邊,就不是它的自然習性了。”另一位攝影師也提到,不大聲喧嘩、不餵食誘導是他們遵守的最基本規則。但他們也表示,公園內的鳥已經習慣了這種被圍觀的狀態,基本不怕人。
6日,記者以遊客身份諮詢玉淵潭公園管理處,工作人員表示,公園內有多個地點適合拍攝鳥類,可以自行攜帶設備前往,但要遵守園區的基本規定,不能影響、傷害鳥,不能踩踏草坪,攀枝折木。
紅星新聞記者 付垚 劉亞洲
編輯 楊珒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