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劇集熱播背後:作家徐則臣與《川流中國:開天河》的故事
更新于:2025-04-06 13:33:37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一條大運河,半部華夏史。2023年夏天,封面新聞“川流中國”報導組,從蜀地出發,沿長江東進,在運河與長江的黃金十字座標兵分兩路:向北穿越魯冀平原直抵紫禁城,向南經蘇杭水網抵達人間天堂。兩年淬鍊,《川流中國:開天河》由四川大學出版社結集出版。32篇深度紀實稿件全書分見證、奇跡、文脈、傳承、變遷、新生等六個篇章,從歷史、地理、文學、科技等多個角度,向世界講述中國大運河的前世與今生。其中“文脈”版塊,關於作家徐則臣的運河故事的文章《茅獎作家徐則臣:大運河是我的文學原鄉》 被收錄其中。

徐則臣(圖片由徐則臣本人提供)

中國大運河不光流淌在大地上,還閃耀在文學的世界里。從《紅樓夢》里黛玉的運河孤舟,到進入現當代文學史中的茅盾、汪曾祺、劉紹棠等人的作品,中國文學的長卷一直不缺乏大運河的水痕,散發著濃郁的濃郁氣息。當下,將大運河敘事編織成自己的文學世界,形成自己深具代表性的文學標識者,當屬作家徐則臣。

在徐則臣的文學版圖裡,大運河是永不斷流的墨水瓶。少年時代石安河畔聽到的汽笛聲,化作《花街》里潮濕的市井煙火;在淮安生活多年受到的漕運文化的浸潤,終釀成茅獎作品《北上》中奔湧的敘事洪流。“這條河不僅塑造了我的地理基因,更重構了我的時空認知。”如果說,在早期《花街》系列短篇小說中,大運河還只是人物活動的空間載體,主要服務於故事的場景構建,那麼在獲茅獎的長篇小說《北上》中則大運河成為故事的核心推動力,標誌其運河書寫的成熟。

《北上》

令人驚喜的是,《北上》不僅停留在文本層面,還通過各種藝術形式改編,推動大運河文化從紙上文字走向公共文化記憶。從 2024年起,《北上》相繼被改編為音樂劇、話劇、電視劇等多種藝術形式,先後與觀眾見面。從文字到影像,大運河始終蕩漾著它瀲灩的波光,令人心醉。

《川流中國:開天河》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3月,由白鹿、歐豪主演的電視劇《北上》播出,出圈效果突出。比起原著小說,電視劇版更側重講述生活在大運河畔一群90後年輕人的成長故事,打動很多觀眾。2025年3月29日,在莫言戲劇文學國際研討會上,莫言在台上發言中就直言自己正在追劇《北上》,並稱讚該劇“戲寫得好”。在該研討會舉辦期間,封面新聞記者將新書《川流中國:開天河》送到在現場的徐則臣手中。接到書馬上翻看流覽一番的徐則臣點讚說,“你們這麼集中、系統採訪大運河,確實是個大手筆。我還在寫跟大運河相關的小說,很多東西還要繼續學習。這本書我接下來還會認真閱讀。專業媒體記者多方實地探訪大運河採訪的收穫,一定會格外有在場感和鮮活的當代體溫,相信會給我帶來新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