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描摹清明場景的繪畫作品,很多人往往會想到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幅描繪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繁華熱鬧景象的長卷,不僅名稱里有“清明”,畫卷中也有清明:楊柳依依,春水蕩漾,春和日立;一些店鋪門前擺放著紙扎樓閣、泥塑等祭品,那是清明所需;乘轎或騎馬的掃墓人徐徐歸來,轎頂還裝飾著代表清明節氣的柳枝等。
插著柳枝的轎子,擺著祭品的王家紙馬店等細節,均符合清明習俗。
所以,在很長一短時間,人們都以為《清明上河圖》畫的是清明時節的市井生活。
可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清明上河圖》體現的時令特色不止於清明——
畫卷裡有夏天:攜扇出行的人已經不少,按照汴京的天氣,如果是清明,似乎還不需要扇子;有的店鋪掛著招牌賣“飲子”,也就是飲料;還有人已經開始赤膊……
搖扇子的、赤膊的、賣飲子的……很多細節顯示,夏日已至。
畫卷裡有秋天:臨河酒店掛出了寫著“新酒”的酒旗,“新酒”指的是用當年秋天新谷釀成的酒,春天賣新酒不太現實;城外城內都有驢隊驮著木炭,是否意味著冬日將至,人們正準備木炭禦寒……
酒旗上的字樣雖已模糊,但依稀可見是“新酒”。
賣炭隊多次出現在畫面里。
畫卷裡也沒有落下冬天:Dead Tree Cold 森林,連枝丫間的鳥巢都清晰可見,似乎正在訴說冬季的清冷蕭瑟……
未長新葉的老樹枝丫間,鳥巢清晰可見。
可見,如果只是因為《清明上河圖》里有體現春季、清明習俗的細節,就推定它畫的是清明景象,未免有些以偏概全。事實上,已有不少學者提出,《清明上河圖》融合了一年四季,是將不同季節的汴京生活濃縮在一幅長卷中。
比如,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祝勇在其著作中指出:“《清明上河圖》是一部含納了春夏秋冬四時的畫卷……伴隨著時令季節的推進,排布出人世間的滄桑與繁華”“假若我們把《清明上河圖》卷首和(已消失的)捲尾連接起來,就會形成一個閉環,像一圈完整的年輪,讓汴京城的春夏秋冬運轉輪迴,永無止境。”
那麼,新的問題來了:如果《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不是指清明節,又有什麼含義呢?
對於這個問題,學界有兩種主流答案,都能自圓其說。
第一種說法,“清明”指的是地名“清河坊”。根據清嘉慶年間《宋會要輯稿》記載,汴京內、外城共分136坊,其中第一坊便是“清明坊”。不少學者據此推理,《清明上河圖》畫的是從清明坊到虹橋這一段的繁盛景象,並由此在名稱中有了“清明”二字。
另一種說法,將“清明”解讀為“政治清明,太平盛世”,意思是畫卷描繪了汴京百姓活在海清河晏的平安盛世。宋徽宗時,朝廷確實有鼓吹“政治清明”“歌舞升平”的舉動,所以不能排除張擇端創作這幅畫的初衷是為了歌頌當時的清明盛世。
至於哪一種解讀更有道理,學界尚在探討。至於賞畫人,也可以有自己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