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我把奶奶害了!”李梅在急診室門口崩潰大哭。
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李梅家裡就有一個老寶貝,那就是96歲的奶奶。
李奶奶是當地有名的長壽老人,雖然年紀大了,但是身體倍棒,耳不聾,眼不花。她雖然在3年前確診了2型糖尿病,但基本也沒什麼癥狀,所以平常也沒有顧忌。
一周前,李梅難得見奶奶,就給老人家安排一頓的豐盛的大餐。誰知道老人吃完后就開始噁心嘔吐,大家還以為是吃撐了,連忙又讓老人吃下幾片助消化的葯。然而吃完藥后,老人很快陷入了昏迷,大家這才手忙腳亂地把老人送醫院。
經診斷,老人血糖非常高,醫生表示是糖尿病高滲性高血糖狀態。雖然醫務人員極力搶救,但老人還是在休克后不治而亡。
大家對糖尿病都不陌生。但你知道嗎?糖尿病其實還是一個大家族。
世衛組織將糖尿病分成四種類型,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類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其中又以1類糖尿病和2類糖尿病最為常見。
那麼人為什麼會得糖尿病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遺傳。
2020年,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江蘇疾控對蘇州吳中區49266名30~75歲的患者進行平均7.08年的隨訪,發現相比於無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比,有家族史的人罹患糖尿病风险会增加0.9倍以上,若家中糖尿病患者大於2人,風險至少增加1.27倍。
另一項來自美國糖尿病協會的關於糖尿病遺傳性的數據也顯示:父母雙方均為2類糖尿病,孩子患糖尿病概率為50%;父母僅一方在50歲前確診2型糖尿病,孩子患糖尿病病風險為14%,若50歲后確診則孩子患病風險降至7.7%。
除了家庭有糖尿病遺傳史,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指出,肥胖人士也會得糖尿病。因為肥胖人士體內脂肪細胞多,但自帶的胰島受體數目相對固定,這就會降低胰島素對血糖的敏感性,血糖就更容易升高失控。
此外,久坐不動也是一個危險因素。這是因為久坐會讓胰島素受體對葡萄糖的反應變得不敏感,導致血糖升高,長此以往就會出現糖尿病。
如果在街頭做一個小調查,詢問“人為什麼會得糖尿病”,多半人的答案可能是:糖尿病是吃出來的。
《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中的一項研究,選擇20個國家約127594名未確診糖尿病患者為研究物件。研究人員在隨訪11.8年後,發現高血糖負荷、飲食中高升糖指數和糖尿病風險增加有關聯。
可見,糖尿病患者真的要注重飲食了。那麼,糖尿病患者究竟要忌口什麼食物呢?
此前網上流傳,豆腐是“升糖大戶”。
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楊小紅對此解釋道:豆腐富含蛋白質和鈣、鎂、鐵等營養,還有大豆異黃酮、蛋黃素等物質。豆腐其實是低升糖食物,對血糖影響小,糖尿病患者可適度食用。
實際上,糖尿病患者真正要擔心的食物是這兩種。
一種是南瓜。美國農業部數據指出,100g熟南瓜約6.5g碳水,包括2.76g糖分,糖分較高。不過,也不是說糖尿病患者不能吃南瓜,建議每次吃南瓜不超100g,且最好和豆腐、雞肉等搭配以減緩糖分吸收。
另一種則是玉米。玉米本身升糖指數較低,有豐富膳食纖維和較強飽腹感,通過加速糖分和之類的代謝,而有利於血糖穩定。但玉米中的水果玉米、糯玉米則不適合糖尿病患者。水果玉米含糖較高,會影響血糖穩定。糯玉米粘性強,澱粉含量高,很容易轉換成糖分被腸道吸收,繼而升高血糖。
糖尿病患者日常的飲食管理十分重要,特別是在某些升糖指數較高的食物,都應當盡量避免。
像麵包、糕點等,製作時還加了很多糖,吃了自然會升高血糖。而麵包里糖精和添加劑較多,經常吃會損傷胰島細胞,影響身體新陳代謝,由於糖分無法排出,就會使血糖升高。所以,這類食物在糖尿病患者的飲食黑榜上居高不下。
那麼,為什麼歐洲人人常常吃蛋糕、麵包,但他們的糖尿病發病率卻比我們還要低呢?原因可能有三:
1、慢發酵
外國人吃的麵包主要是全麥麵粉做的,製作時需要長時間的發酵。而這種慢發酵能讓麵粉中糖分分解更多,製成的麵包中糖分也會隨之減少。
2、會搭配
外國人吃麵包時會搭配沙拉、乳酪或肉類等高蛋白高纖維食物,或者配上橄欖油和蔬菜,就等於包含了蛋白質、纖維素和不飽和脂肪酸,這樣更容易控制血糖,心血管病風險也會減少。
3、愛運動
北歐國家的人們提倡“輕運動”,工作之餘都會選擇騎行、慢跑或爬山、散步等運動。而運動能幫助身體更好的利用胰島素,從而使血糖穩定。此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聯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中發表了的研究就論證了這一觀點:該研究發現每天只要6min中等至劇烈強度運動,就能降低2類糖尿病風險。研究還強調,運動的降糖效益沒有上限,運動時間越長則患上糖尿病風險越低。
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故事情節純屬虛構,意在科普健康知識,如有身體不適請線下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