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都江堰舉行清明放水節
更新于:2025-04-05 05:34:05

本文轉自:新華網

  新華社成都4月4日電(記者李力可、王灝、張雅雯)“砍杩槎,放水!”身穿白色坎肩的堰工縱身跳上臨時圍堰,揮舞利斧,砍斷捆綁杩槎的繩索,數十名堰工用力拉動繩索,放倒杩槎,頃刻間,岷江水奔湧而出,一江春水流向廣袤的川西平原……4月4日,2025都江堰放水節在都江堰景區飛沙堰溢洪道啟幕。

  4月4日,都江堰離堆。新華社記者 張雅雯 攝

  放水節起源於北宋年間,初以放水儀式區隔歲修,後用以祭祀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李冰父子,祈求五穀豐登、國泰民安,也代表著春耕的開始。1000多年來,放水節已發展成為今天都江堰一道獨特的風景,併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都江堰市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副局長任巨集波介紹,歷代治蜀者均以治水為重,每年冬季枯水期,當岷江流量減小時,水利工匠們就會用竹籠、杩槎等傳統工具截斷江流,對內江河道進行清淤,對堤岸進行加固。

  這一延續千年的智慧實踐面臨一個關鍵難題:挖得過深會導致大量水流到內江,影響排洪;過淺則會導致內江水量不足,影響灌溉。

  在都江堰景區離堆公園內,四根橫卧噴泉中央的鐵柱給出了答案。

 4月4日,都江堰景區離堆公園中的卧鐵。新華社記者 李力可 攝

  這四根鐵柱是埋藏在岷江內江河底臥鐵的複製品,分別來自明朝、清朝、民國和新中國,每一根鐵柱長約3.5米,直徑約為0.2米,被圍觀的遊客們戲稱為“定河神針”。

  “老一輩堰工都知道‘見到卧鐵就停止淘灘’。”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都江堰渠首處副處長費剛解釋道,“歲修時,工匠們需將內江河床淤積的泥沙淘至卧鐵所在深度,確保飛沙堰壩頂與臥鐵保持2.1米的高差,確立了‘深淘灘,低作堰’的黃金標準。”

  “在現代,相較水利功用,杩槎、卧鐵更多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象徵,我們每年仍堅持舉辦這些儀式,一方面希望大家瞭解千年傳承的治水理念與技藝,另一方面是飲水思源,讓傳承不息的堰工精神在新時代不斷激勵我們前行。”任巨集波說。

 4月4日,2025都江堰放水節放水大典現場。新華社記者 張雅雯 攝

  如今,數位都江堰系統通過實時監測水量、水質和含沙量等數據,實現了精準配水。都江堰灌區從最初的80萬畝灌溉面積擴展到現在的1165萬畝。

  “卧鐵竹籠代表的物質文化、千百年來進行歲修的行為文化、治水三字經的制度文化和敬畏自然、因地制宜的精神文化共同構成了都江堰千年不衰的文化密碼,體現了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精髓。”費剛說。

東坡的清明
東坡的清明
2025-04-06 07:06:42
話說清明
話說清明
2025-04-06 08:20:49
雨幕瀟瀟又清明
雨幕瀟瀟又清明
2025-04-06 08:21:43
悠悠秋千 蕩越古今
悠悠秋千 蕩越古今
2025-04-06 08:49:51
春季游古鎮
春季游古鎮
2025-04-06 1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