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馬曉玉 譚羽清
當下,人形機器人領域發展勢頭迅猛,各地紛紛搶佔先機,推動人形機器人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應用。在這股熱潮中,成都也“跑步”入局,展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
3月31日,封面新聞記者走進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創新中心),見到了國內唯一、全球唯三,真正擁有人形機器人“最強大腦”的超輕量級人形機器人——“貢嘎一號”,也與它的締造者,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董事長,成都市政協委員,正高級工程師張睿睿展開了一場深入對話。面對鏡頭,張睿睿目光堅定:“我們不能讓機器人一直依賴遙控,它必須具備自主完成任務的能力。”
逐夢之旅
從機器人學博士到蓉城創業先鋒
張睿睿與機器人的緣分,宛如命中註定般深厚。
本科階段,他投身機械自動化專業。留學英國期間,在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攻讀機器人學博士學位,還幸運地師從國際機器人學泰鬥、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戴建生。畢業後,張睿睿作為聯合創始人加入帝國理工大學創辦的一家歐洲500強企業,擔任研發與產品總監一職。這段寶貴經歷,讓他積累了深厚的行業經驗,也使他對全球機器人市場的風雲變幻有了敏銳且深刻的洞察。
故事的轉折發生在2017年終,張睿睿應導師之邀回國參加中國深圳創新創業大賽,憑藉卓越表現一舉奪得總冠軍。賽后,一家成都企業遞來的橄欖枝,點燃了他返鄉創業的熱情。次年,懷揣著將機器人技術落地轉化的堅定信念,張睿睿回到成都,創立了成都睿樂達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六年時間里,張睿睿率團隊在機器人領域攻堅克難、創新不止。至今,團隊已成功研發出6大系列、100多款機器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在第31屆成都大運會頒獎儀式上驚豔亮相的 “蓉寶” 機器人,這是國際賽事舞臺上機器人頒獎的首次嘗試。
“貢嘎一號”。圖源受訪者
一年攻堅
讓人形機器人真正擁有“大腦”
近兩年,國際國內人形機器人佈局近乎出現白熱化競爭的態勢,張睿睿敏銳察覺到成都推動人形機器人研究的迫切需求。2024年4月,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在張睿睿的帶領下正式成立,這也是由省政府直接支持推動的四川省一號創新工程的一號原點專案,獲省市區政府綜合支援超5億元。
自成立以來,創新中心在技術研發的道路上一路高歌猛進,不斷取得突破性成果:同年6月,創新中心攻克人形機器人 “視覺模仿學習” 這一關鍵核心技術,發佈了全國首個基於視覺擴散架構的人形機器人任務生成式模型R-DDPRM;8月,發佈中國首個機器人多模態模型 RRMM 及雙臂協作系統 RTACS;10月,“貢嘎一號” 在成都誕生,實現成都造人形機器人零的突破,作為全國唯一、全球唯三的超輕量級、首台帶大腦輪臂式人形機器人原型機,其應用場景廣泛,涵蓋家庭、工業、養老、醫療等多個領域;11月,發佈中國首個基於擴散架構的人形機器人高速推理模型R-DDIRM。
這樣驚人的 “進化” 速度,在行業內樹立了新的標杆。然而,張睿睿和他的團隊並未滿足於現有的成績,而是將目光聚焦於一個更為關鍵的課題:如何摒棄傳統機器人企業熱衷的 “跑跳翻騰” 炫技路線,讓機器人真正擁有智慧 “大腦”?
經過不懈努力,Raydiculous—1系統應運而生。今年3月,創新中心發佈國內首個基於3DSGs的人形機器人規劃推理執行系統。該系統在執行大空間和跨空間任務中擁有長視野推理規劃能力,同時具備自主學習、處理跨場景任務的特性。
所謂長視野推理規劃,就是讓人形機器人自主規劃行動路徑,並在執行任務中即時推理——不僅能識別桌椅、門廊等物體,更能理解“廚房”“臥室”等空間邏輯,甚至預判移動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環境變化。通俗地講,它可以做到擁有獨立“大腦”思考,不再需要人類遙控指揮。比如一個簡單的拿飲料的指令給到后,機器人能自主去廚房冰箱裡拿飲料並給到坐在客廳沙發上的“你”。
此次升級,是人形機器人“實用性”的一次大的提升。這不僅在歐美團隊採用的對算力強依賴的端到端VLA架構之外驗證了新的基於3DSGs技術路徑,更標誌著“成都造”人形機器人在“大腦”中的突破。
而達成這一成就,張睿睿僅帶領的不足百人的團隊,耗時不到一年,恰如他們的口號 “make the ridiculous real” 那般,將異想天開變為現實。
廣納英才
打造國內頂尖人形機器人戰隊
對大部分企業家來說,組建團隊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而張睿睿則在第一時間將目光轉向“同門”。
“創業夥伴都是從我的博士師兄弟中挑選出的既有深厚學術造詣,又具備產業化經驗的人才,並非單純從事理論研究之人。” 張睿睿介紹道,2018 年決定回成都發展時,他將團隊中來自全球頂尖學府的成員們 “打包” 帶回國內,並在短時間內迅速匯聚了硬體、軟體、機械設計及材料科學等多領域專業人才。
彼時,機器人行業尚未像如今這般火熱,中西部地區的相關團隊更是鳳毛麟角,究竟是什麼吸引這些人才漂洋過海、追隨張睿睿紮根成都?“關鍵在於成都獨特的城市魅力,無需過多贅述,大家都會覺得這是一座非常適宜工作與生活的城市。中西部地區首個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落戶成都,自有其道理。” 張睿睿解釋道。
除了城市本身的吸引力,四川及成都推出的一系列優厚人才政策,也為張睿睿團隊廣納賢才提供了有力支撐。2017年,成都市委、市政府下發了《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 加快推進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也是當年的“一號檔”,通過 “成都人才 36 條” 具體舉措,為海外人才來蓉創新創業提供全方位保障,讓他們享受 “國民待遇”。當前,四川省的“天府峨眉計劃”、“蓉漂計劃” 等一系列人才政策也同樣誠意滿滿,從住房到教育,從醫療到文化生活,全方位滿足人才及其家屬的需求。
在張睿睿眼中,成都市的人才政策細緻且全面,“海歸人才到此,子女就學、住房購置、醫療保障等問題都能得到妥善解決。”
在選拔人才時,張睿睿格外看重探索精神,“鑒於人形機器人領域,尤其是‘大腦’技術方向,開源資源稀缺,團隊成員的學習精神至關重要。因此,這些人才在完成既定研發任務的同時,還需主動研讀最新學術論文,為團隊技術路線提供前瞻性的見解。”
張睿睿透露,到今年年底,他的目標是將團隊擴充至200人,打造中西部乃至國內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人形機器人團隊之一,“如果您也懷揣著讓人形機器人突破跑跑跳跳的遙控局限,為人類承擔更多複雜、實用任務的夢想,歡迎加入我們,這裡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