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崢
3月28日,緬甸發生7.9地震,兩天后3月30日,湯加發生7.3地震,截至3月30日,2025年全球共發生19次6級以上的地震。3月31日,“地球被啟動了嗎?”話題衝上熱搜。
對此,四川大學災后重建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田兵偉告訴封面新聞,雖然全球地震活動具有週期性,但並不存在“地球被啟動”這種說法。從全球地震活動來看,每年全球6級以上地震約120-150次,平均每月10-12次左右,因此短時間內多地發生地震並非罕見。他表示,“從當前來看,中國地震活動仍處於正常範圍內。”
3月30日,緬甸曼德勒市區一處樓房倒塌成為廢墟。
緬甸地震系全球今年來最大地震
據統計,2025年,截至3月30日,全球共發生了19次6級及以上的地震事件。其中,6.0至6.9地震有16次,7.0至7.9地震有3次。我國發生了2次6級以上地震。
2025年3月28日緬甸發生的7.9級地震不僅是今年以來全球最大的地震,也是緬甸近百年來發生的最大的地震。在緬甸歷史上,曾經於1912年、1946年、1947年發生過7級以上地震。
“實皆斷裂帶是緬甸最重要的活動斷層,長約1200公里,為右旋走滑斷層。歷史上多次強震,如1930年勃固地震均與此斷裂帶活動相關。此次地震的震中位於實皆斷裂帶附近,推測其滑動運動直接觸發了地震。”田兵偉表示。
而3月30日湯加7.3地震則是由於太平洋板塊以較快速度向西俯衝到印度-澳大利亞板塊之下,導致應力積累並突然釋放所引發。“這種板塊俯衝地震是湯加及周邊地區常見的地震類型,可能會引發中等震感,並在海底發生較大垂直位移時帶來輕微海嘯風險。目前沒有證據表明該地震與火山活動直接相關。”
雲南為何受影響?
緬甸地震後,雲南震感強烈。
田兵偉分析主要原因,一是地震的震中距離中國雲南邊境僅294公里,相對較近。二是此次地震震源深度僅30千米,屬於淺源地震,能量幾乎未衰減便直達地表,破壞力極強。“淺源地震的面波能量佔比高達70%,沿地表傳播時衰減緩慢,使雲南294公裡外的地區仍能感受到強烈震動。”另外,地震波通過地殼傳播,經過雲南地區時,由於地形的放大效應,震感更為強烈。
緬甸地震後,3月29日,雲南會澤發生4.4地震,與緬甸7.9級地震有關嗎?
對此,田兵偉表示,兩次地震存在遠場觸發關係,“但不屬於同一次地震”。
緬甸地震位於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俯衝帶,而雲南地震發生在小江斷裂帶附近,兩者構造環境不同。由於緬甸地震釋放了大量能量,可能對雲南地區已積累高應力的斷層造成擾動,使其提前破裂,引發小規模地震。因此,“雲南會澤地震更可能是受緬甸地震應力調整影響而提前發生,但本質上仍屬於雲南自身的地震活動。”
地球被啟動了嗎?
為什麼3月地震如此密集?連續發生地震,“地球被啟動了嗎”話題衝上熱搜。對此,田兵偉表示,從全球地震活動來看,每年全球6級以上地震約120-150次,平均每月10-12次左右,因此短時間內多地發生地震並非罕見。雖然3月發生的地震在時間上接近,但它們主要受不同的構造應力控制,並無直接因果關係。“屬於正常構造活動,並未超出歷史平均水準。”
中國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的交匯區域,是地震活動較為頻繁的國家之一。儘管多個地震在時間上較為集中,但從地震構造來看,它們的成因並不完全相同。比如,西藏定日地震發生在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帶、河北廊坊地震處於華北平原地震帶。
從科學角度來看,地震的發生是受區域性構造運動控制的,並非全球同步現象。雖然有些大地震可能會通過地震波影響遠處斷層的應力分佈,使本來接近破裂的斷層更容易發生地震,但並不是所有地震都是相互觸發的。從當前來看,中國地震活動仍處於正常範圍內。
他提醒,雖然全球地震活動具有週期性,但並不存在“地球被啟動”這種說法。公眾需要關注地震預警資訊和提升防震減災能力,科學防震,而不必過度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