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閆雯雯
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期間,作為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平行論壇之一,2025中國科幻大會也舉辦了豐富的活動。
劉慈欣
在3月29日下午的“科技創新與科幻文學創作論壇”上,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談到Deep Seek對於科幻文學的驅動和發展時表示:“我們寫科幻的人,最能感受到技術的力量和技術的衝擊,現在首先要做的是在這種衝擊之下停止自我安慰,面對現實,去用一個更新的方向來開拓我們的未來。”
作為創作出《三體》《流浪地球》等膾炙人口作品的作家,劉慈欣表示如今並沒有進行更新的創作,因此談不上Deep Seek對於自己的影響。“但我如果要創作的話,可能暫時不會用Deep Seek來輔助創作,因為目前我可能還不是太習慣,我的寫作習慣是很個人化的。在沒有Deep Seek、沒有AI的時候,我在寫的過程中也不會與任何人交流,那是一種災難性的做法,而與Deep Seek交流的話,也存在這個問題。”
在他看來,寫作的最大樂趣在於獨立的、個人的創造,而不是把這個寫作變成有外部力量的、一種工匠式的過程。因為這樣“樂趣就失去了很多”。
但就長遠來看,劉慈欣並不樂觀:“我不認為人類的作家,真的有某種最終都無法可代替的東西。”
“現在通行的一個說法就是Deep Seek、人工智慧只是把大量的數據排列組合,從中間提煉出它的結果。這種提煉出來的結果既沒有感情,也沒有生活經歷。”大劉最初也很認同這種說法,直到最近他大量涉獵關於人類思維的資料後,很吃驚地發現,人類的思維方式與人工智慧的思維方式之間的差別並沒有人們想的那麼大。“人工智慧確實是藉助於海量的數據來查詢結果,其實人類也是這樣子,至少文學創作也是這樣。文學創作也是用自己頭腦中已經有的大部分的資料、數據,把它組合提煉出來的,只不過這種數據有一部分是通過文字、閱讀得到的,有一部分是直接用自己的感官從現實世界得到的,最終還是數據,所以說兩者區別也沒有那麼大。”
在他看來,在數據量的獲取和邏輯推理的速度方面,人工智慧的能力遠超過人類。“所以未來的話,很可能我們最終會被替代。”
大劉甚至幻想過,未來人類進行閱讀的方式就是使用AI的定製化方案:告訴AI想看一本怎樣的科幻小說,尋找怎樣的題材、人物,其中有什麼情節和氛圍,甚至可以規定字數;而AI生成的文字如果讓讀者不滿意,還可以讓它重新生成。
“在這個過程中,AI的寫作品質可能會全面超越人類。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作者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我現在確實也找不到一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