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寧芝
針灸,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瑰寶,歷經千年傳承。在這片廣袤的醫學沃土中,“劉氏針灸”憑藉其獨特技法和顯著療效,成為了百姓心中的傳奇。
2024年12月,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區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公佈,“劉氏針灸”成功入選。傳承至今已有200餘年,“劉氏針灸”承載著一代代人的智慧與創新。
近日,我們專訪了“劉氏針灸療法”的第三代傳承人、成都大學附屬醫院疼痛醫學科主任醫師劉吉祥,聆聽他如何在傳承與創新之間,守護這一中華瑰寶。
“劉氏針灸療法”第三代傳承人、成都大學附屬醫院疼痛醫學科主任醫師劉吉祥教授
一根針背後的故事
是不變的傳承
在成都大學附屬醫院疼痛醫學科,劉吉祥正在嫻熟地為病人扎針,動作精準且有力。作為劉氏針灸的傳承人,他的針灸技藝已經形成了獨特的風格,而這背後,承載的是一個跨越多個時代的故事。
最早,針灸所用的針具是由“老虎骨”磨制而成。隨著時代變遷,針具的材料逐漸發生了變化。劉吉祥回憶道:“第一,我的祖輩使用的是銀質針,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鋼針逐漸成為主流,直到現代,不鏽鋼針和套管針成為了常見的選擇。”
儘管針具的材質不斷更新,但“萬變不離其宗”。劉吉祥強調:“無論材料如何變化,劉氏針灸最核心的技法沒有變,就是要紮到筋膜層。”
劉吉祥的家族世代相傳針灸技藝。他回憶說:“我爸爸去當兵,當時大家還不知道他會扎針,到部隊後他經常扎,後來就在衛生院去了,最後到了部隊醫院,工作了40多年。”他說,而他自己則從醫學院校畢業后,傳承了祖輩的技術。
劉吉祥正在為患者看診
“扎針時,精準地達到筋膜層能夠有效緩解疼痛和濕寒癥狀。”他說,傳統針灸往往強調針具的深度,但劉吉祥認為,針對風寒濕氣等疾病,扎針不必過深,紮到筋膜層就能見效。例如,風寒並不在骨頭裡,而是在筋膜層中。因此,扎針的目的是通過刺激筋膜層產生療效,而不需要扎到骨頭或肌肉裡。
劉吉祥始終保持對傳統技藝的傳承與運用。有一次,他在九寨溝旅遊的途中,遇到遊客因高原反應突然暈倒。“當時沒有帶針具,但我臨時採用了應急方法——用樹枝或牙籤模擬針灸,直接扎在穴位上,效果立竿見影。”他說,實際上,無論是樹枝、牙籤還是其他臨時工具,只要能夠作用在正確的穴位和筋膜層,就能產生相似的療效。
打破傳統
“劉氏針灸”的創新應用
作為劉氏針灸的傳承人,劉吉祥不僅繼承了祖輩的技藝,還在創新和傳承之間找到了平衡。他的改進成果,尤其是“劉氏套管針”的發明,不僅提升了針灸治療效果,還突破了傳統針灸的一些局限。
“劉氏套管針”最獨特的地方在於其設計,“一根針裡面又套了一根針,外面還套了一個針,一根針裡面有三根針。它借鑒了留置針的原理。傳統針灸中,針具一般需要較快取出,而我們通過改進,這種針可以留在體內24小時,從而刺激穴位,疏通經絡,達到更好的療效。”劉吉祥解釋說。
劉吉祥正在為患者扎針
在濕氣重的四川,許多人面臨風寒引起的肩周炎或關節疼痛問題。“劉氏套管針”在體內長時間停留,能有效説明患者排出體內的濕氣,緩解癥狀。“而且,原來沒有這個針的時候,我們一個療程需要14天,而現在只需要5天,治療週期大大縮短了,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現在很多住院的患者,大部分在10天左右就可以出院。”
自2012年研發出“劉氏套管針”后,劉吉祥經歷了多次改進,最終實現了批量生產。劉吉祥還透露,未來他計劃將劉氏套管針與納米技術結合,探索無針治療的可能性。“不過,無論技術如何發展,針灸的核心理念始終不變。”
除了針灸,劉吉祥還對傳統膏藥進行了改良。劉家傳統的黑膏藥雖然具有驅寒鎮痛的效果,但使用不便且需要火烤。劉吉祥將其改良為“隔物灸”,通過自動發熱機制,省去點火的步驟,同時提升治療效果。他還結合了超聲波和紅光技術,進一步提高了膏藥的療效和便捷性。
推廣非遺
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劉吉祥不僅致力於針灸技藝的提升,也積極推動非遺的社會化傳播。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劉氏針灸的獨特之處,近年來,劉吉祥在多個社區和學校舉辦了多場針灸科普講座和實踐活動。他表示:“非遺要走進社區、走進校園。我們通過在社區舉辦科普講座,現場展示針具,讓居民親身體驗‘劉氏針灸’療法的診療特色與獨特優勢。”
特別是在成都大學,劉吉祥通過設立臨床基地,培養了大量對劉氏針灸感興趣的學生和醫務人員。每年,大約3000多名學生會輪流到基地學習,深入了解劉氏針灸的核心理念和實際操作。這種互動不僅加深了學生們對傳統針灸的理解,也促進了知識的傳承和技藝的延續。
除了在校內的培養,劉吉祥還積极參與非遺的交流活動。他透露,目前成都大學正在建設非遺針灸館,展示劉氏針灸從歷史到現代的發展歷程。該展覽館計劃於今年5月開館,屆時將成為學習和研究劉氏針灸的重要平臺,吸引更多人參觀與學習。
劉吉祥認為,非遺的傳承不僅是技藝的延續,還需要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援。幸運的是,近年來國家對非遺的關注和扶持力度逐漸加大。劉吉祥坦言,過去十年來,劉氏針灸作為非遺代表性項目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展望未來,他希望能繼續推動劉氏針灸的創新和傳承,讓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