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鐵生
封面新聞記者 劉葉 攝影 雷遠東
“隆中對”既是三國時代劉備集團建構蜀漢建國的大政方針,也是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的藝術結構的支柱,更是讀懂《三國演義》、瞭解蜀漢集團的基礎。3月28日下午,名人大講堂“三國文化季”第四場講座在四川旅遊學院拉開帷幕。天津外國語大學二級教授、中國三國演義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鄭鐵生,以《藝術結構的史實與虛構》為題,圍繞《三國演義》第38回“隆中對”概括歷史生活的基本思想、《三國演義》的史實和虛構、《三國演義》為什麼要突出劉蜀集團三個方面,展開論述。講座結束後,來自四川旅遊學院的四名青年傳習志願者,圍繞《三國演義》中的家國大義和藝術價值,向鄭鐵生教授提問。
青年傳譯志願者楊爽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楊爽,關注到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傾注著“擁劉反曹”的情感,而作者除了欣賞“隆中決策”以外,是否還有其他理由來解釋這種情感?
“‘擁劉貶曹’不僅體現在《隆中對》,還有理想人格的追求上,這種精神貫穿了《三國演義》始終。”鄭鐵生回答道。隨後,他以曹操集團的政權更迭為例,簡要講述了曹丕篡權、司馬懿推翻曹操建立朝代的過程。“《三國演義》在這個部分用了大量的詩詞,說曹操的後代之所以落到這個境地,就是因為他篡奪了漢室的王位,所以今天也就被人奪走了王位。”
青年傳習志願者李明珠
烹飪與營養教育專業的李明珠,則對《三國演義》中的虛實問題感興趣。“羅貫中是如何在真實與虛構之間找到平衡點,完成歷史骨架和藝術血液的融合?”
對於這個問題,鄭鐵生從戲劇創作歷史講起。“這個過程不是由羅貫中一個人完成的,而是千百年來民間藝人和藝術創作者塑造而來。我們不知道羅貫中具體做了什麼,但是我們通過這部小說,能夠看出,他達到了歷史發展總的趨向和進程,和史書總體是吻合的。”羅貫中以曹操為例,講他在統一北方中的雄才大略,小說描述和史書記載相吻合。“羅貫中努力使小說的人物形象和《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符合歷史的發展。這是他的最高水準。”
青年傳習志願者鄧雅心
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蘊含的智慧與思想,不僅是中華文明永遠的精神財富,也輻射到了周邊國家。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鄧雅心從小說的思想價值出發,提問“從現代視角來看,我們應該繼承、發揚其中的哪些品質?它的現代意義是什麼”。
不光是中國人喜歡三國、研究三國,日本、東南亞等國對三國的研究同樣深入。鄭鐵生介紹了影視劇《三國演義》拍攝完成後的故事。“當時,日本和東南亞都向中國購買版權,但是我們出價並不高,本來可以高高要價,但我們沒有。”《三國演義》極高的政治素質和思想品德,以及重義輕利、以民為本等思想和傳統文化的道德理想,都對我們民族的精神生活,產生過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青年傳習志願者張俊玟
或是受鄭鐵生講述的《三國演義》電視劇版本故事影響,會計學專業的張俊玟,好奇的則是影視作品改編的問題。“您覺得當影視受限於篇幅的情況下,想要對三國時代進行展現,哪些內容最值得保留?為什麼?”
鄭鐵生曾為多部《三國演義》改編的影視作品做顧問,“當年《三國演義》中的主題曲,以及曹操的豪橫霸氣,關羽忠肝義膽等形象,都非常深入人心,並且難以超越。”鄭鐵生表示,我們影視業人才濟濟,出產過很多優秀作品,“但我們現在的理論與創作實踐相比,還稍顯落後。”在需要重視文藝理論水準提升的同時,“我們在進行文藝作品改編時,比如諸葛亮忠君愛國、家國情懷這方面,我們就可以適當地做出取捨,比如更多地發揚他家國情懷的理念,這就是注重和‘現實結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