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今晚報
要麼聽命,要麼丟命
——李世民平穩“裁員”幾十個大唐“股東”
唐武德九年(626)秋,唐太宗李世民於東宮顯德殿正式登基。對這位剛歷經玄武門之變、又迫使父皇退位的皇帝而言,鞏固新得的皇權顯然是首要之務。
那麼,在這權力更迭之際,誰對他構成的威脅最大?
無疑,是那些手握封地、權勢各異的王爺們。然而,李世民已因政變殺掉了前太子李建成、巢王李元吉及十名被封王的侄兒,若再大開殺戒,顯然不合時宜。況且,他面臨的是數十位郡王,其中不乏年幼之輩。
面對這一棘手難題,李世民特意徵詢群臣意見:
“遍封皇族子弟為王,對天下有利嗎?”
此時,尚書右僕射封德彝,迅速領會了李世民的心思。他即刻回應道:
“太上皇親厚宗室,廣封郡王,其數量之多,自東西漢以來所未見。爵位既高,又賜予眾多勞力僕役,這恐怕難以彰顯陛下的大公無私吧!”
李世民聽後,龍顏大悅,當即贊同道:
“此言甚是。朕做天子,就是為了養護百姓,怎麼可以勞頓百姓來養護自己的宗族呢!”
於是,一場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裁王”行動就此拉開序幕。令人始料未及的是,這場行動竟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成功的“裁員”案例,為後世留下了諸多經驗與啟示。
如果從現代企業管理的角度來看,李淵在創業初期,給公司所有老員工(無論能力大小)都分了股權。但隨著公司的發展,過於分散的股權開始危及公司的生存。許多並沒有實際貢獻的人卻佔據了大量資源,導致公司變得臃腫低效。於是,新任“董事長”李世民決定啟動一輪“股權改革”。
當然,直接撤銷股權並非易事。即便打著“養護百姓、不勞頓宗族”的旗號,也需要顧及父皇的面子。因此,改革的難點在於如何處理與李淵的關係,以及如何以最小的代價解決問題。
事實上,李淵對李世民的心思並非一無所知。當李世民開會徵詢群臣意見時,李淵的策略是:
“你二郎若有本事便去裁撤,我不拖你後腿,也不替你出頭說話。但你若得罪了本家兄弟,我可不會替你安撫他們!”
從這點上看,李淵的關係最容易處理,只要能保住面子,手段次要。反倒是如何用最小代價解決問題需要多費心思。要知道,李淵封的這些王中,雖不乏庸碌之輩和孩童,但也有許多有功之臣和才能出眾者。他們不會輕易放棄既得利益,而且在他們眼中,李世民不過是逼父退位的逆子,憑什麼對他們發號施令。因此,李世民只能對這些人採取分門別類、區別對待的策略:有軍功且關係好的拉攏留下;無軍功且易下手的立刻撤掉;有軍功且作對的絕不留情。
李淵封的宗室王爺中,除李世民外,功勞最大的便是趙郡王李孝恭和任城王李道宗。李孝恭與李世民是第四世堂兄弟,智勇雙全,是當時公認的李唐宗室中除李世民外唯一能獨當一面的大將;李道宗也是一員猛將,多次擊敗突厥和其他勢力。他們屢立戰功、聲名顯赫,且識時務、與李世民關係融洽,多次表示忠心。對這樣的人,李世民當然不會下手。同樣,淮安王李神通、襄邑王李神符等人雖軍功一般,但多年征戰有功有勞,且與李世民集團關係不差,也動不得。
但其他人就沒那麼幸運了,首先遭殃的是沒有軍功的郡王。對李世民而言,這些人最易對付,畢竟無軍功便無威信,最容易拿捏。即便是功臣或王侯的兒子也不例外。如淮安王李神通的五個兒子被撤銷郡王爵位改封公爵,李神通不滿,倚老賣老,當朝反對李世民的政策,但李世民早有準備,一番恩威並施後,李神通也不得不妥協。連功臣之子都如此待遇,那些靠宗室身份上位、無軍功的小郡王更不敢反抗,很快就被安排得妥妥噹噹。
處理沒有軍功的郡王相對容易,但對於有軍功的郡王,李世民卻需要費一番腦筋。這些人手握軍功,交出王位並不容易,甚至可能反抗。其中,長樂王李幼良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他本為紈絝子弟,靠宗室身份混得長樂王位,卻總惹是生非。一次,有人盜他的馬,他輒將盜馬者殺死。唐高祖知道后大怒:“盜馬是有罪,王能有專殺之權嗎?”於是讓禮部尚書李綱召宗室在朝堂杖責李幼良一百下。此後李幼良就心生不滿,還在涼州期間作惡多端。不過念在他也有擊退突厥入侵的軍功,李世民起初不想動他,但後來有人告發其豢養死士、勾結突厥意圖不軌,李世民派中書令宇文士和孫伏伽調查,發現證據確鑿后,賜死了李幼良。
同樣遭遇的還有義安王李孝常,他是李唐集團的早期大功臣,在李淵起兵反隋時,他獻上了永豐倉的財富,為李唐集團提供了第一桶金,立下汗馬功勞。然而,後來李孝常卻因野心膨脹,企圖發動一場類似玄武門之變的政變,計劃幹掉李世民,迎接太上皇李淵複位,自己則效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計劃失敗后,被李世民處以斬首之刑。
此外,廬江王李瑗更是因曾支援李建成,死於一場鬧劇般的兵變。
這些人的下場給那些搖擺不定的人敲響了警鐘,他們很快明白,李世民這次是認真的,要麼聽命,要麼丟命。如大功臣李神符,在得知李幼良等人下場后直接裝瘋賣傻,很快向李世民提出辭呈。李世民順水推舟批准了他的辭呈,並將其七個兒子從郡王降為公爵。看到李神符都是如此下場,其他人自然不敢反抗,聽從了“新董事長”李世民的安排:只要交出王位順從降級,看在過去的情分上,仍可保衣食無憂。
從李世民的“裁王行動”來看,哪些人該留、哪些人該撤、哪些人該殺,他幾乎每一步都走對了路線,將一場可能引發激烈內戰的危機化解於無形之中,做得極為漂亮。隨著大量郡王被裁撤,他們截留的資源也集中到了朝廷中央,大大加強了唐朝的中央集權。權力集中後,李唐王朝的“新董事長”李世民終於得以施展拳腳、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很快,一個全新的、偉大的、令後人回味無窮的盛唐時代開啟了……
郭歆(摘自《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