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隨著數字技術、社交平臺與用戶觀看習慣的加速變遷,中國影視行業正在迎來新一輪結構性轉型。其中,以“短、快、精”為特徵的微短劇迅速“破圈”,成為內容產業增長最快、熱度最高的領域之一。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出台規範政策、多個主流平臺發力佈局、內容公司積極探索的共同推動下,2024年被業內譽為“微短劇元年”。
在此背景下,第二屆上海微短劇大會近日在滬舉辦,來自高校、平臺、製作機構以及國際同行的嘉賓圍繞“內容創新、精品化路徑、技術賦能、文化出海”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展現出微短劇產業日益蓬勃的現實面貌和未來潛能。
精品內容生態升級
微短劇有多火?可以看一組數據: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突破500億元,用戶規模達到6億,成為全球市場的領軍力量。上海微短劇行業產值達70億元,去年出品近2000部微短劇,平臺共上新約310,000 份。今年,上海計劃繼續統籌設立約5000萬元微短劇扶持資金。
隨著技術發展與平臺介入,微短劇製作呈現高度工業化趨勢,核心競爭力日益顯現。騰訊在線視頻影視內容製作部副總經理李啦介紹,騰訊視頻依託多年橫屏短劇創作經驗,已形成“橫豎互促”的微短劇內容矩陣,未來將通過“生態煥新、內容出新、融合向新”三大策略推動微短劇高質量發展。
“我們不僅驗證了‘橫豎互促’模式的長期可行性,也實現了精品內容生態的全面升級。”李啦表示,精品微短劇的發展不僅是內容創意的競爭,也離不開平台的產品能力、分發機制和技術支援。“例如在春節檔熱播的《今人不見古時月》《師父》《反詐風暴》等作品,均實現了內容價值與社會影響力的雙重突破。”
華策影視集團總裁傅斌星從傳統影視公司轉型的角度指出:“微短劇不是長劇的對立面,而是相互融合、生態共生的新路徑。”傅斌星表示,長劇的沉浸敘事與微短劇的爆發表達應形成“文火溫養+武火燎原”的互補格局。“長劇守匠心,講情懷;微短劇追效率,講情緒。只有兩者共生,才能真正打通IP的多形態、全鏈條運營。”
作為平臺方代表,抖音精品短劇負責人錢立立發現,“精品微短劇要做到雅俗共賞,真正打動使用者。正向的情緒價值、經典的故事結構、社會的共鳴議題,是爆款作品的核心三要素。”她指出,春節檔熱播劇《家裡家外》《夫妻的春節》《河豚小姐》均以現實議題切入,展現了家庭、親情、性別關係中的情感細膩度,引發了使用者的高度共鳴與討論。
“當創作者看見使用者,使用者也會看見創作者。”錢立立強調,抖音將在平臺策略上強化使用者的“追劇感”,優化內容推薦系統,實現“平台託管+創作者自由”模式,為微短劇行業持續注入活力。
中國故事連接世界
從“內容新物種”到“文化新載體”,微短劇正處於從快節奏流量賽道走向高品質精品表達的重要轉捩點。借力平台推動、技術賦能、內容深耕與全球佈局,這一全新內容形態正在重塑中國影視產業的版圖,也為中國文化在全球舞台贏得更多關注與尊重。
據嘉興九州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席首席執行官仲佳奇介紹,九州文化形成“國內劇本創作+全球分發運營”的模式,在國內建設穩定的製作體系,通過自有平臺ShortMax與99TV覆蓋全球24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微短劇出海。“海外微短劇年市場規模預計可達40億美元,兩年內有望增長至400億美元。”仲佳奇表示,“AI工具的應用,讓我們能在40至50天內完成從劇本到上線的全部製作流程,效率大大提升。”
仲佳奇透露,九州文化正在加快“IP衍生+國際化”進程,推出如《慶餘年之帝王業》《昭世錄》等IP延展劇集,並與日本朝日TV聯合出品《大富豪的孫女》等本土化劇集,實現本土情感和中國敘事的融合。“我們相信微短劇是文化出海的重要形式,也是激發IP價值的下一站。”
傅斌星介紹,華策影視集團已著手開發如《資治通鑒》經典IP微短劇、“去有風的地方”系列衍生微短劇,並運用自研AI大模型“有風”和“國色”賦能劇本評估、內容翻譯與多語言輸出,為微短劇全球化提供技術支援。“文化出海要從好內容出發,微短劇將成為中國故事連接世界的有效路徑。”
再短不能短創作
微短劇雖短,但創作意識不容忽視。“微短劇是電影、電視劇的革新,它為適應現代社會碎片化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新的創作路徑。”上海戲劇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黃昌勇認為,微短劇的“微”與“短”並不意味著降低藝術水準,反而對“劇”這一核心特徵提出了更高的藝術性要求。
黃昌勇進一步指出,微短劇的興起源自網路廣告演進,而從短視頻到微短劇的轉變,實則是視頻藝術形式的高度融合與升級。他強調,微短劇不是短視頻的再包裝,而是具有獨立創作邏輯的藝術形式,需要業界系統研究其敘事機制、藝術規律和審美特徵。“微短劇的本質特徵在於其‘劇’字,儘管時間短,但它必須具備劇集的藝術性與敘事性。”
簡而言之,微短劇創作對從業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黃昌勇表示,短視頻由於時長短、創作週期短,往往專注於單一情節或搞笑元素,而微短劇則是將電影和電視劇的藝術特質與短視頻的便捷性相結合,形成了一種全新的創作方式。他說:“對於微短劇的創作而言,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提供豐富的情感體驗,通過精簡的敘事最大化地傳遞情感與思想,是創作者面臨的巨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