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半生為歷史“開口”的“守橋老人”
更新于:2025-03-26 13:38:09

本文轉自:泉州晚報

洛陽橋的“百科全書”陳德杉——

用半生為歷史“開口”的“守橋老人”

在泉州洛陽橋畔,一位古稀老人常倚著石欄,手指輕撫橋墩,向遊客講述千年前的潮汐如何雕刻出這座古橋的傳奇。他是洛陽鎮退休老幹部、老黨員——陳德杉,三十餘年如一日守護洛陽橋,擔任義務講解員。“只要還走得動、說得清,我就一定會把洛陽橋的故事講下去。”他堅定地說。

小時候,陳德杉家住洛陽老街,夏日納涼時,他最愛纏著父親聽洛陽橋的故事。1991年,一次特別的機遇,讓他與洛陽橋的聯繫更加緊密。當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來泉考察,領隊迪安博士站在洛陽橋上疑惑地發問:“為何橋一面建成筏型橋墩,另一面卻沒有?”陳德杉憑藉著對洛陽橋從小積累的知識,上前解答:“退潮力量大,古人為了降低對橋身的衝擊,就在橋的一側建筏型橋墩,而漲潮力小,那一側就不需要這樣了……”他結合史料與民間傳說的精彩講解,讓專家們聽得入神。從此,陳德杉漸漸成為洛陽橋的義務講解員。

這場“考試”徹底點燃了陳德杉的使命感。此後他花費三年時間,四處尋找、收集、通讀洛陽鎮、洛陽橋的相關資料,月薪300多元卻咬牙花600元買下《泉州市志》叢書。他癡迷於探尋洛陽橋的一切,潛心編著了《洛陽橋傳說》《洛陽橋擷趣》等十余本書籍,其中《洛陽橋古今詩詞選》被國家圖書館收藏。他說:“研究洛陽橋是為了讓躺著的歷史‘站起來’,沉睡的文化‘活起來’。”

“文化傳承不能斷代!”隨著陳德杉的講解任務陡增,他發現,單靠自己的力量遠遠不夠。從2008年開始,陳德杉不知疲倦地帶著中小學教師、志願者奔走在學校教室、洛陽橋之間,開展講解特訓。如今,已有十多名志願者熟練掌握洛陽橋典故,能勝任講解員了。

泉州申遺成功後,洛陽橋迎來了更多遊客與專家學者,陳德杉也變得更忙碌了。“申遺成功帶來了更高的要求和責任,也激勵著我繼續發揮餘熱。”他表示。多年來,在洛陽橋還是常常能看到陳德杉不知疲倦地為人講解的身影,他就像一本行走的洛陽橋“百科全書”,用半生熱忱詮釋著對這座古橋的愛,被群眾譽為“守橋老人”。

□融媒體記者 王樹帆 通訊員 黃秀紅 黃伊淩

最高獎1000萬元
最高獎1000萬元
2025-03-26 01:55:44
水患之河變幸福之河
水患之河變幸福之河
2025-03-26 01:56:18
T3航站樓全新登場
T3航站樓全新登場
2025-03-26 01:56:42
山河毓秀 水美家園
山河毓秀 水美家園
2025-03-26 01:56:55
悠悠慈母心
悠悠慈母心
2025-03-26 02:01:39
父母的謊言
父母的謊言
2025-03-26 0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