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標題,很多家長可能會疑惑:偷懶還能培養孩子?這不是在教壞孩子嗎?其實,這裡的"偷懶"不是真的什麼都不管,而是指父母要學會適當放手,給孩子成長的空間。那些事事包辦的父母,反而容易養出依賴性強、缺乏主見的孩子。
一、家務活要"懶"得做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做家務太慢、做不好,乾脆自己全包了。殊不知,這正是剝奪了孩子學習獨立的機會。
1、從3歲開始就可以分配簡單任務
比如收拾玩具、擺放碗筷、澆花等。不要嫌棄孩子做得慢,這是他們成長的必經過程。
2、把家務變成遊戲
可以用"看誰疊衣服疊得快"、"比比誰擦桌子更乾淨"等方式,讓孩子在玩中學習生活技能。
二、學習上要"懶"得管
不少家長每天盯著孩子寫作業,甚至直接告訴答案。這種過度干預會讓孩子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
1、設立學習規則后就放手
比如規定每天7-8點是作業時間,之後就讓孩子自己安排。家長只需要偶爾檢查完成情況。
2、遇到難題先讓孩子自己思考
不要一不會就馬上講解,可以引導"你覺得這道題該怎麼做?"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社交上要"懶"得幫
看到孩子和小夥伴鬧矛盾,很多家長第一反應就是出面調解。其實適當的人際衝突能鍛煉孩子的社交能力。
1、給孩子處理矛盾的機會
除非涉及安全問題,否則先讓孩子自己嘗試解決。事後可以一起討論更好的處理方式。
2、不要替孩子做決定
比如選什麼興趣班、和誰交朋友,家長可以給建議,但最終決定權要交給孩子。
四、生活上要"懶"得操心
有些家長連孩子明天穿什麼都安排得明明白白,這樣反而會讓孩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1、讓孩子自己準備物品
從整理書包到準備出遊用品,都讓孩子自己來。忘記帶東西也是很好的教訓。
2、培養時間管理能力
用鬧鐘提醒代替口頭催促,讓孩子學會自己掌握時間。
聰明的"偷懶"有方法
1、安全底線要守住
涉及人身安全、健康等原則性問題不能偷懶。
2、根據年齡調整"懶"的程度
不同年齡段孩子的能力不同,要求也要循序漸進。
3、偷懶不等於不關心
要在孩子需要幫助時及時出現,給予情感支援。
養育孩子就像放風箏,線拉得太緊飛不高,完全放手又會墜落。聰明的父母都懂得適時松一松手中的線,讓孩子在安全的範圍內自由飛翔。從今天開始,試著做個會"偷懶"的父母吧,你會發現孩子遠比你想像的更能幹!
溫馨提示:內容中醫療科普知識僅供參考,不構成用藥指南,不作診斷依據,無行醫資格切勿自行操作,若有不適請及時到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