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孩子從蹣跚學步到背起書包上學,很多父母都會感歎:明明是在教育孩子,怎麼感覺被教育的反而是自己?確實,育兒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最真實的樣子。那些我們要求孩子做到的,往往正是我們自己需要修鍊的功課。
一、情緒管理:孩子的第一堂情商課
孩子發脾氣時,我們總是希望他們能冷靜下來。可當孩子真的鬧情緒時,我們卻常常比孩子更激動。
1、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
當孩子哭鬧時,深呼吸三次再開口。你會發現,平靜下來的不僅是孩子,還有自己。
2、把"你怎麼又這樣"換成"媽媽知道你現在很難過"
這樣的表達既接納了孩子的情緒,也給了自己緩衝的空間。
二、時間管理:言傳不如身教
我們總抱怨孩子做事拖拉,可仔細想想,多少次我們答應陪孩子玩,卻因為刷手機而一拖再拖?
1、和孩子一起制定作息表
把"快去寫作業"換成"媽媽也要完成工作,我們比賽誰先完成好不好"
2、設置家庭無電子設備時間
晚飯後一小時,全家人都放下手機,這個習慣比任何說教都管用。
三、責任擔當:別讓孩子為我們的懶惰買單
要求孩子整理書包的同時,我們的辦公桌是否也堆滿了檔?讓孩子保持房間整潔時,我們的衣櫃是否也需要整理?
1、從共同承擔開始
"今天媽媽負責洗碗,你負責擦桌子"比"快去幹活"更有說服力。
2、為自己的失誤道歉
當我們忘記承諾時,認真對孩子說"對不起",這比任何大道理都更能教會孩子責任。
四、終身學習:最好的學區房是家裡的書房
期待孩子愛上學習,我們自己是否保持著學習的狀態?
1、把刷劇的時間換成閱讀時間
哪怕每天只讀20分鐘,孩子會記住這個畫面。
2、和孩子分享學習心得
"媽媽今天學到一個有趣的知識..."這樣的開場白,比"你要好好學習"生動一百倍。
改變從今天開始
1、每天找出孩子的一個優點,真誠地告訴他
2、每周設定一個全家共同改進的小目標
3、每月復盤一次,看看我們進步了多少
教育孩子的過程,何嘗不是自我重塑的旅程?當我們學會管理情緒,孩子就學會了平和;當我們堅持自律,孩子就懂得了責任;當我們保持好奇,孩子就愛上了學習。育兒這條路,養育的是孩子,修行的卻是我們自己。
溫馨提示:內容中醫療科普知識僅供參考,不構成用藥指南,不作診斷依據,無行醫資格切勿自行操作,若有不適請及時到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