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閆雯雯
清明時節話東坡,他的歸葬處郟縣小峨眉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在4月3日,《東坡大家講》清明特別節目中,郟縣籍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守護蘇東坡雲村聯盟贊助者劉楠,眉山東坡區永光村村民、守護蘇氏墓地42年四川省十佳文物志願者陶宗勤一起探討了為何蘇轼、蘇轍兩兄弟最終魂歸郟縣。
據劉楠教授介紹,在當地學界對於二蘇最終長眠於郟縣而不是回到眉山老家,主要有經濟、政治、親情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經濟方面,東坡先生晚年經濟比較拮据,要歸葬於眉山,需穿越秦嶺蜀道,花費較大。蘇轼曾經本人提出過,沒有必要再花錢買地,用之前為八郎婦(蘇轍的兒媳黃氏,族內排行稱八郎婦)準備好的蘇家墓地即可。
“有一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東坡先生在去世之前曾給弟弟寫信,說‘即死,葬我嵩山下,子為我銘’。當時蘇轍已經為黃氏買下了墓地,所以東坡先生在和弟弟寫信時就提到,既然已經花錢買了這個墓地,何必再破費錢呢?有專家認為,這就是東坡先生在當時困窘的環境下,為了省錢的一種做法。”
蘇軾和蘇轍選擇郟縣小峨眉,也有思鄉的意味。有人說,蘇東坡先生曾經觀察到小峨眉的山形,就類似於四川的峨眉山,歸葬於此就像是回了家。著名書法家啟功為三蘇墳題寫楹聯時,便寫到“一代文章三父子,千秋俎豆兩峨眉”。
從政治方面考慮,有一種說法是北宋的官員,特別是曾經擔任過高級官員的人,他們的安息地都是選擇在開封附近幾百里之內。郟縣到開封的距離就在這個規定的範圍之內,而其他一些名人如范仲淹、歐陽修等人的墓都距離蘇東坡的墓地在100公里,也就是200里之內。但是這種說法並沒有特別有力的支撐,也有部分北宋的高級官員的墓地距離開封較遠。
實際上,蘇轼、蘇轍歸葬郟縣,一個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兩人在青年時代的約定,也就是他們的對床夜雨情節。蘇轼24歲那年冬天,離開開封前往鳳翔上任,弟弟蘇轍一送再送,依依不捨。這是兩兄弟人生中第一次分別,蘇轼為弟弟寫了一首詩,其中有一句“雨夜何時聽蕭瑟”。 自此他們約定,以後也要“對床聽雨”。後來有兩次兄弟二人又在官場相遇,彼此提醒在詩中曾有此“夜雨對床”之約。《滿江紅・寄子由》中有:“辜負當年林下意,對床夜雨聽蕭瑟”。《初秋寄子由》中有:“雪堂風雨夜,已作對床聲”。
但這個“夜雨對床”的約定卻一直未能實現。一直到蘇東坡歸葬郟縣,因為當時蘇轍也在附近隱居,十年後,蘇轍去世也葬在了郟縣,終於實現了千古兄弟情,在完成了兩人年輕時的約定。
“有人說,我們不能選擇出生地,但是可以選擇自己安息的地方。小峨眉的三蘇墳貫穿了蘇轼、蘇轍的對床夜雨情節,也見證了他們的千古兄弟情。”劉楠說,“他們的詩里不斷重複對床夜雨的約定,一直到去世都沒有實現這個願望,而死後同葬此地也算是彌補了生前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