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元就能“復活”親人?清明節催熱AI“復活”生意 倫理與法律的界線引爭議
更新于:2025-04-06 11:47:38

封面新聞記者 馬夢飛

日前,鄭州舉行了一場2025年清明節節地生態葬活動,為189位逝者舉行溫馨送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活動現場,AI數位人“新生”首次出現在大螢幕上,令逝者家屬動容。

近年來,隨著AI技術的發展,只需一段視頻或一張照片,就能通過AI技術讓逝去的親人“復活”,音容笑貌重現螢幕。而在清明節前後,記者發現,各大電商平臺和社交平臺上,使用AI技術“復活”的服務大量增加,價格從十元到數千元不等。

事實上,AI“復活”的背後,也引發了眾多爭論,這項新技術在給予人們心理慰藉的同時,也面臨著倫理和法律的雙重審視。

“00後”女孩為母親“復活”外公

近期AI“復活”業務量大增

4月3日,清明節前夕,來自廣東的劉晴晴在電商平台購買了AI“復活”技術服務,“復活”了自己的外公,生成了一段動態視頻,視頻中她的外公可以做出眨眼、微笑以及揮手等動作。“我是為我媽媽做的,外公生前和媽媽有心結沒解開,最後去世也沒能見上一面。”劉晴晴說,她將視頻給媽媽看了,她媽媽一瞬間就哭了出來,“這一刻,我感受到了AI的意義。”劉晴晴說。

事實上,記者瀏覽發現,在社交平臺,關於AI“復活”的分享和討論非常多,有意思的是,每一網友的分享帖之下,都有網友“求分享”,多數都希望“復活”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等老一輩的親人。

隨後,記者在多個電商平臺搜索“AI復活”,可以看到有大量店鋪都銷售相關產品,價格從十元到上百元不等。記者隨機詢問了幾家店鋪,都表示近期店鋪單量有不同程度地增加。其中一家店鋪客服表示,根據照片人數、時長、照片修復難度進行定製,基本是40元起步,做5秒的微笑視頻,可以進行兩次修改。

但該客服也表示,該店是使用AI技術進行合成,做視頻的動作角度可能會有細節上的變化,做不了複雜的動作和高糊修復,並且做出的合成視頻肉眼肯定能看得出來。在照片清晰的情況下,合成一個視頻需要3個小時左右。數據顯示,目前該店該產品已售3000多單,近期業務量增加超100%,評論區也有很多好評,“對著一張照片哭死,失去的親人彷彿回來了。”有顧客這樣說。

AI“復活”技術尚處於發展階段

存在技術局限性和倫理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AI“復活”這種新興服務技術,網路上爭議較大。一方面,網友認為這種技術可以為有需要的群體提供彌補遺憾的情緒價值,但另一方面,也有網友認為這種“復活”是在褻瀆逝者,相當於購買一個“玩具”,同時存在洩露隱私等風險。

對此,公關專家、福州公孫策公關合夥人詹軍豪對記者表示,AI“復活”技術通過類比生成逝者的數位形象,雖能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生與死的界限,引發倫理爭議。這讓人們思考,這種技術是否尊重逝者及其家屬的意願,是否會對生者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詹軍豪指出,目前,AI復活技術尚處於發展階段,存在技術局限性和倫理困境。未來,需要明確技術應用的法律邊界,制定相關法規規範,並加強技術研發,提高數位形象的逼真度和交互性,以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同時避免潛在風險。此外,還需引導公眾理性看待這項技術,避免過度依賴和濫用。

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智庫專家洪勇認為,從市場角度觀察,AI“復活”服務在未來具有一定的市場發展潛力,尤其是在娛樂、教育、虛擬陪伴,甚至是遺產傳承等方面,市場需求逐漸顯現。然而,其合規化發展不僅需要法律層面的清晰界定,還涉及商業倫理和社會公共情緒的考量。

律師說法

“復活逝者”需近親屬同意

目前來看,AI“復活”技術最大的爭議是倫理和法律的雙重審視。

對此,河南澤槿律師事務所主任付建接受記者採訪認為,死者享有人格利益保護,AI“復活”技術如果未經逝者近親屬同意,死者的肖像、聲音等生成數位形象,侵害了逝者的肖像、聲音等人格利益。

付建進一步解釋,《民法典》規定受法律保護的死者人格利益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死者沒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經死亡的,其他近親屬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這種AI“復活”技術必須要徵得死者近親屬同意,遵守《個人信息保護法》《互聯網資訊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等相關法律,不得侵害社會公共利益、侵犯他人合法權益。

付建還提到,AI可以生成死者生前生活,但是要謹防科技公司擅自使用逝者面容“復活”並進行商業推廣,或利用該技術實施詐騙等犯罪活動,這些都是違法犯罪風險的體現。在“復活逝者”時應當事先經過死者家屬同意,不能醜化逝者面容或者生成對逝者名譽有損的畫面,否則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孟博也向記者表示,逝者的姓名、肖像、隱私等權利受法律保護。如果沒有經過逝者近親屬等權利人的同意,隨意使用逝者的個人信息進行AI復活或製作AI數位人,則會侵犯人格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