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楊芮雯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清明時節,是追思與緬懷的時刻。今年清明節,社交平臺上掀起了一股別樣的“掃墓野餐風”。多地網友紛紛分享自己與家人朋友在祭祖掃墓儀式後,直接在墓地旁鋪起野餐墊,擺出薯片、燒鵝、雞爪、鴨腿、酒水和飲料,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踏青野餐。
家人們掃墓+野餐
多位受訪者表示,這種“祖先吃啥我吃啥”的新方式,不僅為傳統清明增添了一份輕鬆與愜意,也讓人們在緬懷先人之餘,享受春日的溫暖與美好。
“當前,年輕人不再將祭祖視為沉重的儀式,反而希望將掃墓、踏青、野餐、郊遊等進行混搭,以此創造出一種更具鬆弛感的美好生活方式,這是無可厚非的。”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王斌提醒,但要注意以安全、環保、節約、鬆弛而不失敬畏的姿態“重新打開”清明節,同時高度重視野餐用火不當引發森林火災的安全隱患。
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王斌
“掃墓+野餐”混搭
網友:拜了五六座墓 嘴就沒停過
“誰說掃墓只能懷著沉重心情燒紙錢?墓地周圍環境清幽、綠意盎然,當不失為家人野餐踏青的好去處!”
家住江蘇南京的女孩小乙(化名)今年跟隨丈夫回廣東祭祖,從上午十點到下午兩點,她自述和家人一路掃墓、一路野餐,“拜了五六個墳,嘴就沒停過”。
小乙介紹,前一天,家裡人會準備好琳琅滿目的美食,如本地特色燒餅、鹵鵝掌、燒豬、鹵鵝珍、鹵鵝翅,還有麻薯、鵪鶉蛋、藍莓、瑞士卷等。第二天,大家背著祭祀用品和吃食,沿著山路前行,每個墳頭停留約20分鐘,前10分鐘祭祀掃墓,後10分鐘席地而坐分享美食。小朋友們在墓地間跑來跑去,歡聲笑語回蕩在山林間,“感覺生死的界限變得模糊,先人的庇佑與家族的團圓在此刻交織”,小乙說,第一次體驗時感覺很驚喜,也很自然地融入其中,“古代清明節也有踏青習俗,這其實是有歷史淵源的,大有‘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的豁達之感。”
家人們掃墓+野餐
“原本以為會有一場莊重的祭祀,直到看見他們拿出一盆米線開始拌。”
另一位周先生也分享了他偶然參與朋友家庭祭祖活動的經歷。家人們就地取材,利用山林間的資源進行野炊。野炊時,家族成員分工明確,有的生火,有的清洗食材,有的烹飪。大家齊心協力,尋找樹枝和乾草搭建簡易爐灶,用石頭壘砌,製作酸湯魚、竹筒飯等美食,香氣四溢。周先生對此次經歷印象深刻,他認為這種聚餐方式不僅表達了對祖先的緬懷之情,更促進了家族成員之間的默契與團結,增強了家族的凝聚力。
家人們掃墓+野餐
同樣,旅居在雲南大理的旅行博主“Viola阡”也有過類似經歷,她曾跟隨房東一家人上山掃墓,到達墳地後,先敬山神,然後除草、上香、上貢品。儀式結束後,大家便坐下來野餐。她表示,整個過程一點不覺得陰森,反而充滿了溫暖與和諧。“在雲南,少數民族對生死有著平等的對待觀念,尊崇自然規律。”這讓她深受觸動,她直言,這也是她一直以來通過社交媒體向城市推廣自然系生活方式的初衷之一。
網友分享“掃墓野餐”經歷
專家建議:
警惕野餐用火不當引發火災
隨著“掃墓野餐風”受到大量關注,一些網友不免發出不理解的聲音:“不會覺得害怕嗎?”“這樣會不會對祖先太不尊重了呢?”
對於這些疑問,作為親歷者的女孩小乙給出了她的看法:“完全不會,想必那個世界的親人也希望看見大家這樣其樂融融地聚在一起,如果可以,他們也會期待和家人一起坐下來吃個飯,嘮嘮家長里短。”
那麼,這種現象背後究竟反映了當代人怎樣的心理?是否存在不妥之處?封面新聞記者隨後採訪了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王斌。
據王斌觀察,近年來,“掃墓野餐風”隨著短視頻的普及逐漸走入大眾視野。這一現象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傳統型”,在我國部分地區,清明節掃墓儀式結束後,一些家庭會選擇在墓地附近野餐,或是回家後通過宴席分享祭祖貢品。另一種則是“鬆弛型”,當前,年輕人不再將祭祖視為沉重的儀式,反而希望將掃墓、踏青、野餐、郊遊等進行混搭,以此創造出一種更具鬆弛感的美好生活方式。
“人們在緬懷先人的同時,也能更好地珍惜當下的生活,感受自然的美好。這種新風尚的出現,也反映了現代社會人們對於傳統節日的重新定義和賦予新的意義。”王斌表示,以上兩種類型皆無可厚非,但需要警惕兩點:一是野餐用火不當可能引發火災,二是相關現象在社交媒體中被流量邏輯綁架而發生異化。
因此,他建議,在個體層面,大家需要做到自律,以安全、環保、節約、鬆弛而不失敬畏的姿態“重新打開”清明節;而在治理層面,相關部門也必須築牢消防安全防護網,並及時處置“掃墓野餐風”的網路傳播亂象,制止借掃墓野餐炫富、擦邊和散播對立情緒等行為,還清明以平安與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