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電商平臺用30分鐘配送爭奪效率,菜場選擇以“慢”制勝。從功能性場所轉化為文化體驗的“第三空間”,這個變化背後,是姑蘇區對“體驗經濟”的深度挖掘——
煙火氣裡的城市更新密碼
老地方,有了新面貌——位於干將西路的萬家鄰裡彩香菜場新址試營業,承載著蘇州人40多年記憶的老牌菜場,以“垂直街巷”的蘇式美學空間、全齡友好的貼心服務和“農貿+商業+社區”的多元業態,迅速成為社交媒體上的網紅打卡地。
“今朝馬蘭頭嫩得公式,給我稱一斤回去拌香乾!”這邊“老蘇州”提著馬甲袋,熟門熟路地穿梭在生鮮菜場,指尖輕輕掐著馬蘭頭的嫩尖,和相識多年的攤主寒暄;另一邊,穿漢服的姑娘舉著雲台相機,對準冒著熱氣的彩香蛋餅連按快門……熱騰騰的煙火氣在晨光中暈染出丁達爾效應,同伴立馬把live圖同步到小紅書話題:#菜場文藝復興#。
這一幕,正是古城更新中菜場反覆運算升級的縮影。當電商平臺用30分鐘配送爭奪效率,菜場選擇以“慢”制勝:用代炒菜的溫度對抗預製菜的標準化,用青磚黛瓦的美學抵禦鋼筋水泥的冰冷,用“馬大嫂”的吳儂軟語留住城市記憶。其中顯露的城市更新邏輯,不僅守護了古城的煙火氣,更開闢出一條傳統空間與現代消費共生的創新路徑——在這裡,買菜不再是瑣碎家務,而成為一種可體驗、可分享的生活方式。
服務上新:從“買菜點”到“生活驛站”
上午十點多,月泊灣壹號菜市場的“暖心小幫廚”攤位前圍滿了拎著菜籃的顧客。明廚亮灶內,廚師長王李張正熟練地翻炒著從隔壁攤位買來的五花肉,油香混著薑蒜味撲鼻而來。“選好食材直接送過來,最低6元就能代加工,比外賣乾淨,比下館子實惠。”一旁等著拿菜的張阿姨說,她每周都會來這兒加工兩三次,“年紀大了不想動手,這裡燒得入味,還能看著師傅做,放心。”
作為全市首個推出“代炒菜”服務的菜場,月泊灣壹號菜市場的創新擊中了城市生活的痛點:上班族來不及備菜,老年人憚於繁瑣烹飪,年輕人渴望“輕廚房”體驗。攤位提供“即買即炒”“自帶食材加工”兩種模式,從青菜豆腐等家常菜到松鼠鱖魚、老母雞湯等硬菜,加工費按食材品類區分,最低6元、最高25元。透明化的操作臺上,洗切配流程一目了然。“平均每天能處理七八十單,最遠有從吳江區趕來的顧客。”王李張介紹。
月泊灣壹號菜市場的服務上新並非個例。吳門橋南環農貿市場進出口鋪設了輪椅坡道,衛生間安裝了扶手和一鍵報警裝置,空閑區域增設了休閒座椅和老花鏡;彩香菜市場配備血壓計、AED急救設備……這些變化背後,是姑蘇區對“菜場+”模式的深度探索:傳統菜場正轉型為“生活驛站”,通過代燒、代購、健康管理等增值服務,構建覆蓋全年齡段的15分鐘便民生活圈。姑蘇區經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種“煙火氣+便利性”的疊加,正是傳統菜場對抗電商衝擊的核心優勢。
價廉物美:老菜場的“性價比哲學”
清晨七點,新民橋菜場已擠滿了“老蘇州”。菜場里各色食材瓜果青蔥擁簇,攤販叫賣聲此起彼伏;菜場入口處旁邊美食店,每天一大早便門庭若市,擠滿了吃小吃的食客。“我們這兒不僅是買菜的地方,更是嘮嗑的場所。”賣水產的老闆邊稱魚邊說,熟客來了總會聊上兩句家長里短,“這種人情味,是手機螢幕帶不來的。”
作為蘇州現存最具市井氣息的菜場之一,新民橋菜場的魅力在於“全品類”與“低價位”的雙重優勢。菜場里各類時令菜品一應俱全,滿足了蘇州人不時不食的生活需求。同時,菜場還設置了8個平價菜攤位,供應蔬菜、水產等多個品類,並長期低於蘇州市政府公佈的零售指導均價20%左右。“這裡的菜比超市新鮮,比電商便宜,關鍵是能挑能選。”住在山塘街的趙阿爹指著剛買的青菜,“你看這葉子上的蟲眼,就知道沒打農藥。”
在姑蘇區,像新民橋菜場這樣堅守性價比的菜場並非孤例。友新綜合市場改造后開闢了蔬菜批發零售區域,60余家商戶從地頭到市場,提供500余個品種蔬菜;葑門橫街作為露天市集,蔬菜水果以及各類時令菜品以其性價比吸引著精打細算的“馬大嫂”……
這些菜場的共同之處,在於對“民生底色”的堅守:用價格優勢留住中老年客群,用新鮮度和體驗感吸引年輕家庭。友新綜合市場相關負責人算了一筆賬:通過集中採購、產地直供等方式降低物流成本,引入直銷菜品專區減少中間環節,即便利潤微薄,也能靠客流量實現薄利多銷,“電商買菜雖然方便,但看得見摸得著的新鮮、面對面的討價還價,永遠是菜場的‘硬核競爭力’。”
環境煥新:從“老破小”到“蘇式美學地標”
走進新開業的彩香菜場,恍若踏入一座微型蘇式園林。在整體空間改造上融入了蘇式元素,例如月洞門、窗櫺等等,佈景上植入了蘇州古詩詞、地標建築剪影、美食文案,是絕佳的網紅打卡地。“以前菜場是‘髒亂’的代名詞,現在像逛商場一樣舒服。”95后市民王女士邊拍照邊說,她尤其喜歡“彩香故事牆”,老照片和文字講述著菜場40多年的變遷。
彩香菜場的轉型是古城菜場“出圈”的縮影。雙塔市集改造后,成為年輕人追捧的“文藝打卡地”;三香農貿市場升級為月泊灣壹號菜市場,引入“智慧農貿+多業態組合”,門口的百姓大舞台成為草根藝術團隊的展示空間;就連最老牌的葑門橫街,也在改造中對立面設計、門窗樣式風格、垃圾桶、休閒座椅、空調外機罩等城市傢俱進行更新設計。
這些變化背後,是姑蘇區對“體驗經濟”的深度挖掘:將菜場從功能性場所轉化為文化體驗的“第三空間”。據姑蘇區經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3年起姑蘇區開啟農貿市場系統性改造提升工作。2022年,姑蘇區又出臺《姑蘇區農貿市場改造提升三年行動方案》,通過新建移建一批、改造升級一批、業態提升一批,全面推進姑蘇區農貿市場改造升級工作。截至目前,姑蘇區已經先後完成改造提升31家農貿市場。正如彩香菜場牆上的標語所言:“一城一味,一味一食”——它不僅是買賣生鮮的場所,更是城市記憶的載體、社區生活的樞紐、體驗經濟的觸點。在快速更迭的時代里,這些充滿煙火氣的菜場,積極使用“小而美的變革”,續寫著屬於蘇州的市井故事,也為城市更新提供著“姑蘇樣本”。
新聞多一點:一口一網紅 蘇城菜場“圖鑒”來哉
葑門橫街
招牌特色:潘記隆蟹殼黃、瑞泰醬園、老攤頭爆魚
葑門橫街作為蘇州最具煙火氣的老街市,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這裡幾近變遷,逐步形成了如今充滿市井氣息的商業老街,並成為古城重要的旅遊體驗街區。
作為橫街上的傳統特色點心,潘記隆蟹殼黃深受本地居民和外來遊客的喜愛。店主每天一早就開始準備新鮮食材,手工製作麵團和餡料,嚴格把控每個環節。現做現烤的模式,也保證了蟹殼黃的新鮮度和口感。咬上一口,烤至金黃色的酥脆外皮與鮮美內餡完美融合,怪不得有顧客願意守候一個多小時,只為這酥脆口感和豐富的口味。
瑞泰醬園位於葑門橫街的中心位置,是清末時就有的老字型大小,走進店裡可以明顯感受到老蘇州對醬菜的鍾愛。店中央擺著幾十個醬菜壇子,裝著上百種醬菜,從蝦子醬、牛肉醬、花生醬、蒜蓉辣醬,到蜜汁小青瓜、蘿蔔脯、酸辣豇豆等佐粥小菜,堪稱一間“醬菜博物館”。營業員打開醬菜罐,按顧客的要求裝醬菜,一股懷舊感撲面而來……
“老攤頭爆魚”前也是人頭攢動。這家店的爆魚,以其獨特的口味和製作工藝,贏得老饕們的認可。早上7點一到,老攤頭爆魚店門口已經排起長隊,場面十分壯觀。爆魚日銷量能達800斤,逢年過節可以賣出1000斤。此外,還有年輕人喜愛的潘大師油氽大排,既美味又方便攜帶,還能感受邊逛邊吃的喜悅。
彩香菜市場
招牌特色:彩香蛋餅、承強飲食店、彩一慈姑片
位於金閶街道的彩香一村農貿市場始建於上世紀80年代,曾是城西最大的室內菜場。近日,彩香一村農貿市場以“萬家鄰里彩香菜市場”的新身份,回遷到彩香一村三區,開啟試營業。從傳統的本地小吃,到頗具特色的網紅美食,豐富多樣的選擇滿足了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
在“老網紅”彩香蛋餅店前,攤主正低著頭認真攤餅,手中的麵糊在平底鍋中迅速攤開,薄如蟬翼……咬上一口蛋餅,蛋香、麵香與蘸醬完美融合,口感豐富,讓人回味無窮。“從小吃到大,現在我都工作了,還好這一口呢!”市民楊女士笑著說。
承強飲食店同樣人氣爆棚,這家專注於蘇式小吃的小店是蘇州人心裡的“白月光”,炒肉餡團子、鮮肉湯圓、鮮肉蝦仁餛飩等小吃,牢牢抓住市民和遊客的味蕾。還有讓劉嘉玲心心念念的彩一慈姑片、王記大餅的“老虎腳爪”、陳補興糕團等。不只如此,煥新亮相的彩香菜市場還引入不少“新網紅”,滿足年輕人多元化的口味需求。
新民橋菜場
招牌特色:丹鳳樓、蟹殼黃、山塘老街牛莊
馬棟佩燒賣、蟹殼黃、丹鳳樓、山塘老街牛莊、申城爆魚、趙長林酒釀……位於山塘街旁的新民橋菜市場,這裏不僅有新鮮蔬菜,還有眾多老字型大小、蘇式特色網紅店。
在丹鳳樓門前,長桌上肉、粽葉、糯米一字排開,棉線在阿姨手中翻滾,只需十幾秒時間就能扎好一隻蘇式肉粽,“甜的鹹的都有,都是現包的,銷量特別好。”店員忙著招呼顧客說道。青團等應景小吃也被端上貨架。據悉,這裡一直秉持美食跟著季節走的理念,不同時節,都能在這爿小店裡“打卡”到應景美食。
1.6元一隻,一口咬下去,芝麻香在口中肆意擴張。小小的蟹殼黃店鋪里,薺菜蟹殼黃、蔥油蟹殼黃、芝麻糖蟹殼黃、蘿蔔絲蟹殼黃任君挑選。師傅們忙著將現包現烤的蟹殼黃裝盒。此時,店外已排起數十米長隊……“在小紅書上看到推薦這家店的蟹殼黃,雖然隊伍很長,但怎麼也得試試,吃完覺得很值得!”到山塘街遊玩的趙女士讚不絕口地說道。
“這裏不僅有蘇式點心店、老字型大小,像山塘老街牛庄這類網紅熟食店,也是每逢公休日,排隊排到樓梯口。”新民橋菜市場工作人員介紹道。
月泊灣壹號菜市場(原三香農貿市場)
招牌特色:“代炒菜”服務
勞動路上的月泊灣壹號菜市場由原三香農貿市場改造而成,除了菜市場主體部分,還積極引入潮流美食、暖心服務、休閒娛樂等多元業態。項目負責人介紹,目前市場日客流量約13000人次。
“我很喜歡來這裡請廚師代炒菜。剛從菜場買了點小排,燒個糖醋小排帶回家。”中午時分,在月泊灣壹號菜市場的“暖心小幫廚”里,濃濃的煙火氣撲面而來——料理臺上,整齊擺放著各類新鮮食材;灶台前,廚師們揮動著鍋鏟正在精心烹飪;櫃臺上,剛出鍋的雞湯散發出誘人的香氣。
取到菜品正在打包的胡阿爹今年81歲,是姑蘇區滄浪街道的居民,從東大街特意趕來。在他看來,代炒菜服務非常方便,自己不用再操心洗菜、燒菜以及飯後擦洗灶台等繁瑣事務,而且價格十分實惠,性價比極高。據悉,根據食材的不同,加工費每份6元至25元不等。除了加工居民自帶的食材,“暖心小幫廚”還設置了微信群,推出功能表供居民提前點餐,實現線上點菜、打包即走。
婁門農貿市場
招牌特色:王國正爆魚
作為曾經古城區內唯一的批發菜市場,婁門農貿市場憑著便宜菜價,是不少老蘇州每天必去的地方。
王國正爆魚店紮根古城近30年,至今仍是菜場里的“流量負責人”。一早,身穿晨練服的老伯舉著手機錄炸魚視頻,穿旗袍的阿姨湊在玻璃櫃前數剛出鍋的魚塊,操著各地口音的顧客跟著油花翻湧的節奏咽口水。隨著掌勺師傅夾起金黃色的爆魚淋醬汁,隊伍里響起此起彼伏的“贊格”聲。這樣的場景,從1996年王國正支起第一口鐵鍋開始,便成了婁門菜場每日上演的“生活情景劇”。
“我選的魚重量基本在六七斤,魚的肚子一定不能大。”王國正說,“市面上有些爆魚切得厚、炸得嫩,顧客吃到爆魚的邊角處時,能明顯吃到血絲和覺出魚腥,吃口很不好。”為此,王國正在挑魚之初就嚴格把關。此外,他還請來有名的切工師傅,確保每塊爆魚的厚度僅在2釐米上下。這樣炸出來的爆魚才能外酥裡嫩,還能保證炸透,經過醬汁的洗禮,口感綿長、入味,讓人魂牽夢縈。(記者 王可 李浛芃 袁雪)
【來源:名城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