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很多人聽說過一些“減糖”方法,尤其是在糖尿病的預防和控制中,戒掉晚餐,成為了其中一種被不少人提倡的方式,這樣真的可行嗎?
有人說,血糖高的人,如果晚上不吃晚餐,或者大幅減少晚餐的攝入量,血糖不就能降低了,但問題來了,是真的可以這樣降糖,還是這種做法反而會傷害身體?
作為一名長期在臨床一線工作的醫生,我見過不少血糖高的患者為了降低血糖,採取了這一“斷餐”行為,有的人因此得到了短期的效果。
但也有不少人在禁食晚餐后出現了不適,甚至血糖控制變得更加糟糕,那麼,到底戒掉晚餐是血糖高的人健康的選擇,還是一個潛在的隱患呢?
好多人都覺得,晚餐時間吃進去的東西最容易轉化成糖分進到身體里,晚上吃東西後,血糖變化會特別明顯,就因為這麼想,不少人就直接不吃晚餐了。
他們覺得這麼做能馬上讓血糖降下來,可實際上,好多患者這麼做了以後,血糖不但沒控制好,反而變得更不穩定了,波動得還特別厲害。
我記得曾經有一位長期血糖較高的患者,他決定通過減少晚餐攝入量來控制血糖,剛開始,他的空腹血糖確實有所下降。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逐漸發現,晚餐沒吃的情況下,第二天早上的血糖水平開始出現大幅波動。
有時候,空腹血糖過高,甚至達到200mg/dl以上,而有時候卻降得非常低,低到60mg/dl,這種情況讓他感到非常困惑。
這種波動主要是因為,晚餐的攝入本來可以幫助維持血糖的平穩,尤其是在夜間,當晚餐被省略時,血糖的調節機制會受到干擾。
肝臟和胰臟會加大糖的釋放和生成,結果往往導致第二天早晨的血糖波動,並且,許多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分泌能力已經下降。
身體來不及處理這些突然增加的糖分,長此以往,血糖老是忽高忽低,胰島素抵抗就越來越嚴重,病情也就變得更複雜了。
禁食一餐並不等於血糖下降,而是可能導致體內的代謝紊亂,長期斷餐可能會干擾胰島素的正常分泌和功能,因此,不適當的禁食反而可能加劇糖尿病患者的病情。
除了血糖波動之外,突然戒掉晚餐還可能引發代謝紊亂,尤其是對於血糖高的患者來說,影響最大的是體內的激素水準,我們知道,人體內有多種激素參與血糖調節。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胰島素和生長激素,胰島素負責將血糖帶入細胞,而生長激素則在夜間的深度睡眠中分泌,幫助調節體內的代謝和恢復。
然而,當晚餐被突然戒掉時,體內的生理節奏和激素分泌會受到干擾,沒有了晚餐的攝入,人體的血糖水準在短期內可能出現較低的情況。
身體察覺到血糖不夠了,就可能會釋放出更多的糖分和脂肪來供能,但胰島素的分泌卻越來越少,這樣一來,身體就進入了一種 “應激狀態” 。
促使其他激素如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的分泌增加,這些應激激素不僅加劇了胰島素的抵抗,還可能導致長期的代謝紊亂。
這種激素的不平衡不僅影響血糖,還對體重控制產生不利影響,我認識一位中年男性患者,長期有血糖偏高的情況,開始嘗試戒掉晚餐來控制體重。
結果,他發現自己在禁食晚餐后,早晨的體重減少了一些,但體脂肪的比例卻沒有改變,反而出現了更強的饑餓感,整晚睡眠也變得非常不穩定。
最後,長期不吃晚餐對於心血管健康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戒掉晚餐看似是減少卡路里攝入的一種方法,但這種“餓肚子”的做法反而可能讓身體進入應激狀態。
尤其是本身就患有糖尿病,或者血糖比較高的人,他們的心血管系統本來就承受著一定壓力,要是不吃晚餐,就會進一步加大心臟健康方面的風險。
在臨床上我們發現,好多糖尿病患者都有這麼個困擾,血糖長期居高不下,時間一長,動脈血管壁就慢慢變硬了,血管彈性越來越差,血管內皮功能也受到了損傷。
要是本身就有糖尿病,還長期不吃飯,心臟和血管的問題就會越來越嚴重,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本來就容易不正常,吃得少了,心臟和血管的代謝就更亂套了。
有一位患者,長期有輕度高血糖問題,在朋友的推薦下開始嘗試戒掉晚餐,幾個月下來,他的體重確實有所下降,但血壓卻悄然上升,最後出現了輕微的胸悶和心悸。
經檢查,發現他血糖雖然有所控制,但心血管風險卻在不斷上升,很多糖尿病患者在試圖通過極端飲食控制血糖時,常常忽視了心血管的潛在風險。
要是老是餓著肚子,心臟和血管就會一直像拉滿弓一樣緊張,很容易出現高血壓、動脈硬化這些毛病,嚴重的話,還可能引發心絞痛、心梗這些要命的心血管問題 。
突然戒掉晚餐對血糖高的患者來說,並非一個明智的選擇,雖然短期內看似會有一定的血糖下降,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做法可能帶來更大的問題。
像是血糖波動加劇、代謝紊亂和心血管健康的隱患,糖尿病的管理並不是通過極端的方法來削減餐食,而是要注重整體的飲食結構、合理的運動、以及定期的醫學監測。
健康的飲食習慣應該是均衡的,餐餐都應該攝取適量的營養,並且盡量保持進餐時間的規律,建議還是要與專業的醫生溝通,採取科學的管理方法。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若身體不適,請及時諮詢專業醫生
關於血糖高的人,突然開始戒掉晚餐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1]康慶.從化瘀法探討加味桂枝茯苓丸對糖尿病及併發症的影響,中醫藥臨床雜誌,2024-07-20
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故事情節純屬虛構,意在科普健康知識,如有身體不適請線下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