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60歲後適當超重,反而是好事?具體多重合適?
更新于:2025-03-26 08:54:11

70歲的王大爺最近有些苦惱,因為在一次社區健康講座上,醫生提到高齡老人要注意控制體重,最好保持“清瘦”,以減輕心臟和關節的負擔。從那以後,王大爺開始嚴格節制飲食,連平時最愛吃的肉都不敢碰,每天三餐都以青菜和雜糧為主,還堅持多走路減肥。兩個月下來,體重確實降了不少,但他卻感覺渾身無力,稍微走快一點就喘不上氣,甚至在一次感冒后整整病了半個月都沒恢復。

王大爺的女兒見狀,帶他到醫院做了檢查,醫生發現他的體重雖然下降了,但腰圍卻增加了不少,體脂比例也偏高,肌肉流失嚴重。醫生直言:“老年人追求過瘦並不健康,反而可能適得其反。

為何60歲後適當超重,反而是好事?

長期以來,“瘦”被視為健康的象徵,尤其在高齡老人中,很多人認為體重輕對心血管健康更有利。然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近日發表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的一項研究對這一認知提出了顛覆性的見解。這項研究通過對 5306名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 的20年隨訪,發現適度微胖的老人(BMI較高)反而更可能長壽,特別是當腰圍保持在合理範圍內時。

研究共納入 5306名 年齡≥80歲的中國高齡老人,這些參與者在研究開始時均無重大疾病,且體重和腰圍情況均被詳細記錄。

研究過程中,死亡原因被分類為 心血管疾病死亡非心血管疾病死亡,以便明確BMI和腰圍對不同類型死亡風險的影響。

研究人員對參與者的體重指數(BMI)和腰圍進行了基線測量,並通過隨訪記錄了20年的生存情況。

總共觀察到:791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1941人死於非心血管疾病。

研究採用了兩種主要方法來驗證數據的可靠性和結果的科學性:

多因素調整:考慮了年齡、性別、吸煙史、慢性病史等干擾因素,確保結果不受其他變數的顯著影響。

孟德爾隨機化分析:通過基因數據進一步分析BMI和腰圍對死亡風險的潛在因果關係,從遺傳學角度驗證結果的穩定性。

最終得出結果:

1. BMI(體重指數)與全因死亡風險的關係

  • 研究發現,BMI與全因死亡風險呈現 負相關關係
    • 每增加 1 kg/m² 的BMI,全因死亡風險降低 3.7%
    • 當BMI達到 28左右 時,全因死亡風險降至最低,這一範圍屬於“微胖”的標準。
    • 進一步分析表明,BMI偏低的老人(例如體重不足或過瘦)更容易因感染、營養不良或其他非心血管疾病導致死亡。

2. 腰圍與死亡風險的關係

  • 與BMI不同,腰圍的增加與全因死亡風險呈 正相關
    • 每增加 5釐米 腰圍,全因死亡風險增加 2.9%
    • 腰圍過大的老人,尤其是在BMI較低的情況下,更容易面臨與代謝綜合征相關的風險,如高血糖、高血脂和內臟脂肪過多等。

3. 微胖與細腰的結合效果

  • 最佳狀態:BMI偏高(適度微胖)且腰圍較小的老人死亡風險最低。
  • 數據顯示,與BMI正常且腰圍小的人相比:
    • BMI偏高但腰圍細的老人,全因死亡風險降低 20%(風險比為0.80)。
    • 相反,BMI偏低但腰圍大的老人,全因死亡風險增加 22%(風險比為1.22)。
  • 解釋:微胖(高BMI)提供了充足的營養儲備,有助於抵禦衰老帶來的身體功能下降,而細腰(低腰圍)減少了內臟脂肪積累,降低了代謝相關疾病的風險。

結論:傳統上認為“瘦”是健康的標誌,但對於高齡老人而言,“微胖”反而可能是更健康、更長壽的標誌。這一認知為老年人健康管理提供了新視角。

BMI較高的老人,通常有較多的脂肪儲備和肌肉品質,能更好地應對因疾病或衰老引起的體重下降或消耗性疾病。

腰圍反映了內臟脂肪的積累情況,與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的風險密切相關。

BMI偏高但腰圍較小的狀態,可能是高齡老人較為理想的體態。

建議老年人保持適度的體重,同時增加肌肉品質,避免因單純消瘦導致健康風險。

60歲后具體超重多少合適?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自然·老化》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同樣表明老人略微胖一些可能更有助於長壽。研究指出,微胖的老人通常營養狀況更好,體內脂肪的適度儲備不僅能夠為身體提供必要的能量,還能有效預防肌少症的發生。此外,某些脂肪因數可能具有保護性作用,這些因素的存在或許能夠為老年人帶來長壽的優勢。

不過,研究也強調,所謂“適度超重”是有科學範圍的,不同年齡段需要控制在合理的體重範圍內。對於60歲以下的人群,體重指數(BMI)保持在 18.5-24.9 是最佳的,而60歲及以上的人群,BMI在 25-29.9 之間時死亡風險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