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帕金森病,不少人會想到老年人常出現的手抖、邁不開腿等癥狀。隨著病情進展,以及長期藥物治療帶來的多巴胺能受體長期非生理性的、不持續的脈衝樣的刺激,90%患者在治療中會出現運動併發症,生活品質備受困擾。那該如何破解臨床診治難題呢?專家指出,提供持續性多巴胺能刺激(CDS),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運動癥狀、降低運動併發症風險的重要突破口。這將為患者帶來新的治療選擇。
臨床診斷比較複雜
醫生主要根據癥狀判斷
“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於中老年人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在我們科室,除了阿爾茨海默病外,常見的就是帕金森病。”重慶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鄭永玲說,目前中國帕金森病患者超過300萬人,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為1700/10萬,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預計到2030年,患者將增至500萬人。帕金森病的發生與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死亡有關,但患病原因未明確。臨床研究發現,其與遺傳因素、神經系統老化、環境因素(如霧霾)、有害物質(如除草劑)以及情緒障礙等相關。
帕金森病是一種慢性、進展性、不可逆的疾病,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並給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負擔。所以,帕金森病需要早發現早治療。但有研究顯示,早期帕金森病的誤診率較高,超過90%的帕金森病患者需要1年以上才能夠正式確診。
“帕金森病的臨床診斷比較複雜,沒有明確的診斷標準,臨床醫生除了通過黑質超聲、PET-CT等檢查,主要根據患者臨床癥狀進行早期判斷。”鄭永玲介紹,帕金森病的癥狀包括運動癥狀、非運動癥狀兩類。運動癥狀主要表現為四方面:一是動作遲緩。患者日常活動減慢,不能做精細動作,如解扣子困難、字越寫越小。二是靜止性震顫。患者在靜止狀態下出現不自主的肢體抖動等。三是肌張力增高。因肢體運動不靈活,病人會感覺到僵硬。四是姿勢平衡障礙。患者會出現姿勢、步態不穩,向前彎曲,走路和轉身困難等。另外,患者還可能伴隨便秘、焦慮、抑鬱、多尿、多汗等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導致的非運動癥狀。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出現以上癥狀,就應引起重視並立即就醫。
臨床治療面臨挑戰
90%患者會發生運動併發症
“帕金森病的治療是一個綜合、全面管理的過程。雖然不能治癒,但通過規範治療,患者存留期不會受到影響。”鄭永玲表示,目前帕金森病以藥物治療為基礎。原發帕金森病在治療初期對藥物反應較好,約有2—5年的“蜜月期”。隨著疾病進展,患者的多巴胺能受體長期受到非生理、不持續的脈衝式刺激,血葯濃度出現波峰和波谷,90%的患者會發生“開-關現象”“劑末惡化”“異動症”等運動併發症。
鄭永玲以“開-關現象”舉例,患者在服用藥物后,突然感覺癥狀明顯改善,如震顫減少,可以買菜、做飯,即“開”;患者也可能感覺癥狀突然惡化,如震顫加重、肌肉僵硬,起步、轉身或洗臉、刷牙等動作都做不了,即“關”。這種現象的發作通常不可預測,可能在一天中任何時候突然發生,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此時如果擅自增加藥量,患者可能出現“異動症”。
“我們科室還常見患病10—20年的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鄭永玲分享到,這類患者的顯著特點就是存在“劑末現象”,即藥物維持不了多長時間。有的患者每天要吃4—6次葯,吃藥后血葯濃度升高達到峰值時,輕則滿頭大汗、全身扭動,重則從床上扭到地上。還有的患者會出現嚴重的“凍結”。
雖然帕金森病患者早期治療可以延緩運動併發症的發生,也可以降低運動併發症發生的程度,但運動併發症是無法避免的,這是疾病病程和發病機制所決定的。由此可見,運動併發症是帕金森病臨床治療面臨的一大挑戰。
破解臨床診治難題
提供持續性多巴胺能刺激
那如何破解診治難題?研究認為,提供持續性多巴胺能刺激(CDS),是改善患者運動癥狀、降低運動併發症風險的重要突破口。CDS是貫穿帕金森病治療全程的核心理念,即以優化多巴胺能藥物的代謝動力學為核心,通過提供持續作用時間長的多巴胺能藥物,如緩釋劑型;或改進給藥方式,如貼片、凝膠、注射製劑等,降低用藥次數,使血葯濃度更穩定。
今年6月,我國研製的創新製劑注射用羅替高汀微球被批准上市,僅需每週一次皮下注射,就符合CDS治療理念。“通過評估,日前我們已對6位帕金森病患者開出了首批處方,患者反映良好。”鄭永玲說,創新藥物的運用將讓更多患者實現臨床獲益。
此外,鄭永玲提醒,帕金森病在日常疾病管理中,需要綜合藥物、運動、心理、飲食等方面。首先,嚴遵醫囑用藥,不能隨意增減藥量或停葯,建立規律的用藥時間,確保藥物的持續作用;瞭解藥物的作用、副作用和注意事項,如有不適及時向醫生反饋;定期到醫院複查,在醫生指導下調整藥物劑量和治療方案。其次,堅持適度運動和活動,如太極拳、八段錦和唱歌、詩朗誦等,能改善肌肉僵硬,提高身體的靈活性和平衡能力,還能鍛煉語言功能。然後,保持良好心態。學會與帕金森病和諧共生,多與病友交流,可以緩解壓力減輕焦慮。最後,科學飲食。多吃易消化的食物,攝入蛋白質時要與藥物間隔一定的時間。鄭永玲強調,“帕金森病患者一定要樹立治療信心,通過科學合理的全程化管理,定能提高生活品質,延緩疾病的進展。”(資訊)
(文/項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