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痛風煩擾 我們可以這樣做
更新于:2025-03-31 06:45:28

董童

目前隨著人們生活和飲食條件的改善,痛風的發病人群日益增多。有人形容它“痛起來要命,不痛時如常”——發作時關節紅腫如灼燒,夜不能寐;緩解期卻彷彿無事一身輕。然而,這並非真正的“安全期”,高尿酸血症的陰影始終潛伏,隨時可能捲土重來。近日,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副院長、風濕病科主任醫師曹煒,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骨關節二科執行主任、主任醫師程桯在做客“人民好醫生”直播時,從中西醫視角,揭開了痛風的真相與應對之道。

尿酸鹽沉積是藏在關節里的“危險結晶”

痛風的核心問題是尿酸代謝異常。當血液中的尿酸濃度過高時,尿酸鹽會沉積在關節、軟組織甚至腎臟中。曹煒形象地比喻:“這就像一杯濃鹽水,放久了底部會析出結晶。”這些結晶不僅會引發劇烈的炎症反應(急性痛風),長期堆積還會腐蝕關節骨骼,形成痛風石,甚至導致腎功能衰竭。

對於足踝為何成為疼痛的“重災區”,程桯解釋說,足部有26塊骨頭、密集的關節和複雜的韌帶結構,血液迴圈本就較差。加上相對於對身體核心區溫度較低、易受損傷(如久站、劇烈運動),尿酸鹽更容易在此紮根。許多患者第一次痛風發作都在大腳趾或腳踝,那種“深夜被痛醒,連襪子都不敢碰”的經歷,正是尿酸鹽“暴動”的信號。

急性發作不要忍 該吃藥就吃藥

“痛風發作的那一刻,簡直是生不如死。”一位患者這樣形容。典型的急性痛風多在夜間或清晨突然發作,毫無預兆。突然出現單關節(如大腳趾)劇烈紅腫熱痛,觸碰時如刀割,甚至無法下地行走。同時還可能伴有發熱、乏力,血尿酸值飆升等。

曹煒表示,急性期必須快速控制炎症。常用藥物包括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和秋水仙鹼。但很多患者存在”痛了就忍一忍,實在受不了才吃藥“的誤區,這種拖延可能讓炎症持續加重,甚至損傷關節。

中醫治療痛風會辨證施治 內外兼修

在痛風治療中,中醫的“整體觀”獨具優勢。曹煒提出:“痛風發作時紅腫熱痛,中醫認為是‘濕熱下注’;緩解期則需‘溫通經絡’。”

急性期可用冰水混合物冷敷(注意避免直接接觸皮膚)或清熱利濕的中藥(如四妙散),可快速緩解炎症。緩解期則可通過針灸、艾灸改善局部血液迴圈,搭配健脾祛濕的食療。

飲食方面要注意低嘌呤飲食是關鍵,但無需極端忌口。程桯建議,海鮮和紅肉可以適量吃。

對於嚴重的痛風石或關節畸形,程桯認為手術也非常有必要,但“手術不是終點,術后仍需聯合風濕科降尿酸治療,否則痛風石可能復發。”

預防痛風要管住嘴、邁開腿、睡好覺

專家提醒,要記住飲食紀律:動物內臟、濃肉湯、海鮮、酒精(尤其啤酒)等都不要吃,可以考慮多喝水。

運動方面則以溫和為主。例如快走、游泳、瑜伽等低強度運動,避免爬山、跳躍等衝擊性動作。注意循序漸進,久坐族可每小時活動5分鐘,避免關節“生鏽”。

生活上要注意足部保暖,即冬季穿厚襪,避免露腳踝;夏季空調勿直吹關節。

作息要講究規律。熬夜是痛風的“隱形推手”,尤其IT從業者需警惕。曹煒表示:“現在的痛風年輕化趨勢,與熬夜、久坐的生活方式脫不了關係!”他還提出,記住,痛風有三怕——怕涼,怕累,怕熬夜。

痛風是“生活方式病”,管理比治療更重要。曹煒表示:“痛風患者如果能做到‘管住嘴、邁開腿、睡好覺’,80%的問題都能解決。”程桯則提醒大家:“若已出現痛風石或關節損傷,務必及時就醫,避免拖延到不可逆階段。”

唱山歌
唱山歌
2025-04-07 08:13:07
縱橫
縱橫
2025-04-07 09:23:00
網路視聽大會好聲音
網路視聽大會好聲音
2025-04-07 09:44:10
油菜花開引客來
油菜花開引客來
2025-04-07 10:5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