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山歌
更新于:2025-04-07 08:13:07

周瑄璞

3年初,北方春寒料峭,陝南已是春水流淌,山花爛漫,茶林盡染。我們穿過秦嶺,與紫陽民歌有個約會。

“郎在對門唱山歌,姐在房中織綾羅”“山歌不唱不開懷,磨子不推不轉喽餵”……紙上這有限的文字,實在無法記錄歌詞腔調的精妙、婉轉、靈動,情感情緒的熱烈、活潑、明快,還有那貫穿始終無處不在的舌音、轉音、過渡音,以及最後收腔那一聲直衝腦頂的亮麗高音“呀喂”。我們被這水靈靈活潑潑的山歌打動,為之陶醉。

我們這次見到了兩位“歌王”。

78歲的何耀信是紫陽民歌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城關鎮何氏民歌演唱隊的老前輩。他家上面兩三代、下面三輩人,都是民歌演唱者。何老先生沒上過學不識字,可他溫文爾雅、謙遜有禮,氣質風度頗像一位中學校長,這跟他一生浸潤於民歌有關。自幼跟大哥學習唱歌,從小小孩童唱到年近八旬,胸中歌千首,開腔不重樣,彷彿他這裡就是一個民歌資料庫。前年他回應縣上號召,將自己收藏整理的近千首原生態民歌錄音磁帶、光碟、歌譜,全部捐獻給有關部門收藏、保管。何耀信曾參演傳承紫陽民歌劇《王二嫁嫂》,還時常導演劇碼,寫歌填詞,輔導年輕人。

另一位是李德堂。李德堂說,每次演出回家,看到妻子在田裡勞動就非常心疼,自己有兩個兒子,負擔重,要通過唱民歌多掙點錢。李德堂是紫陽高腔第一人,也是紫陽民歌非遺傳承人,他是個樂器多面手,嗩呐、二胡、鑼鼓、電子琴樣樣精通。

與何耀信很像,李德堂家也有唱民歌的傳統。他從有記憶起,耳邊就歌聲縈繞,田間地頭幹活時跟著大人學唱,個頭一點點高時愛上了民歌。小學一年級“六一”兒童節的演出,是他平生第一次登臺唱紫陽民歌。從此,他與之相伴整整半個世紀。農忙在家幹農活,農閒出門去唱歌。接受採訪時,他說上幾句,就要起身唱一段,彷彿只有高歌一曲才能更好地表達情感、抒發情懷。生於1968年的李德堂身姿輕盈、滿面紅光,貌似70後或80後,我們誇他顯得年輕,他自嘲說,不行了,老喽,年輕時身體棒底氣足,一聲高腔嗞啦上去,跟閃電一樣。

李德堂對紫陽民歌的理解,和老一輩的何老先生有所不同。他的兒子又與他不同。兒子給他建議,可以根據時代發展,對歌詞、歌調進行適當改編,比如說可以融入搖滾曲調。李德堂聽取了90後年輕人的意見,於是嘗試用搖滾節奏演唱《郎在對門唱山歌》。小小改動,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歡迎。李德堂沒有發飄。他認為這種調劑可以根據聽眾的組成偶爾為之,而民歌精髓和優秀傳統必須保留。

“酒不勸人人不醉,花不逢春不亂開”。我上網查找資料,發現有當地文藝青年譜詞作曲,將民歌歌詞鑲嵌其中,以流行歌曲形式,發佈於網路。傳統與現代結合,紫陽民歌在一代代人的歌聲中傳揚、生長。

前不久,青年歌手黃傑、唐丹丹走進央視“民歌·中國”系列節目,“大巴山的天籟之音”——紫陽民歌又被注入了新的傳播活力。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7日 20 版)

如何科學有效減重
如何科學有效減重
2025-03-26 07:16:27
如何科學選用植物油
如何科學選用植物油
2025-03-26 07:3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