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婷婷
2025年4月7日是世界衛生日,世界衛生組織將今年的主題確定為“健康起點,希望未來”,旨在宣導加大努力保障母嬰健康,減少孕產婦和新生兒死亡,並優先關注婦女的長期健康與福祉。國家衛生健康委將中國宣傳主題定為“保障母嬰健康 呵護祖國未來”。
如何正確看待孕產期抑鬱?如何管理孕期體重?如何科學餵養嬰兒?圍繞大家關心的母嬰健康話題,記者在多地進行了採訪。
——編 者
早期篩查、規範治療、多方協作
有點“矯情”?孕產婦心理狀況莫輕視
本報記者 孫 超
“誰和我說話都煩躁,對很多東西提不起興趣。”“覺得家人不關心自己,只關心孩子。”“整晚睡不好,有時候甚至有輕生的念頭。”……在湖南省婦幼保健院心理衛生科負責人、副主任醫師張麗的引導下,長沙30歲的新手媽媽曉琳(化名)說出了心中的苦楚。
在一旁陪同的丈夫聽著有些震驚:“一開始,我認為這隻是產後身體虛弱,甚至還覺得有點‘矯情’,沒想到對她來說竟如此煎熬。”
曉琳被確診為孕產期抑鬱症。“這並非個例。”張麗介紹,隨著近年來社會對孕產婦心理健康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前來諮詢和就診的孕產婦數量呈上升趨勢。
什麼是孕產期抑鬱症?
“孕產期抑鬱症被定義為一種‘在圍產期間開始發作的臨床抑鬱症’,是抑鬱症的一種亞型。”張麗解釋,“它並非簡單的情緒波動,而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引發的心理疾病。癥狀通常表現為情緒低落、煩躁易怒,總高興不起來,以前感興趣的事也不想做了。軀體上表現為睡眠、食慾都不好,還可能心悸胸悶、噁心嘔吐等。認知層面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等現象,同時伴有無助感、覺得自己無價值等。”
“如果每天大部分時間都符合上述癥狀,持續兩周以上,就要高度重視了。”張麗提醒,“可以使用產後抑鬱量表或者抑鬱篩查量表等自測,篩查陽性者建議進一步尋求專業人員説明。”
為何孕產期會成為抑鬱症高發階段?
“首先是激素水準的劇烈變化。”張麗介紹,孕期和產後女性體內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準大幅波動導致情緒波動,而情緒波動同樣會推動激素水平變化。其次,懷孕和分娩過程中身體不適,以及角色突然轉變,都讓她們難以適應。如果缺乏家人的支援和理解,再加上經濟壓力等其他因素,孕產婦就容易陷入抑鬱情緒。
應對孕產期抑鬱症,需要個人、家庭、醫療機構和社會的共同努力。
從個人角度來說,孕產婦可以通過權威科普平台系統學習孕產期生理心理變化規律,主動學習自我關懷、情緒管理、溝通表達、排解壓力的技巧。“比如曉琳,遇到困難常常憋在心裡,有時候明明需要關心,表達出來卻是指責。我們説明她學會把內心需求真誠地表達出來,促進家庭關係改善。孕產婦也要適當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來放鬆。”張麗說。
孕產期保健醫務人員和醫療衛生機構,要重視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提供精細化全過程孕產服務,加強對孕產婦家人特別是伴侶的指導。在湖南省婦幼保健院的孕婦學校,每個月都有一到兩場科普講座。除了心理保健知識,孕婦學校還涵蓋孕產期全流程科普,説明新手父母實現身份轉換,有效預防和減輕孕產婦的焦慮情況。
如已有抑鬱癥狀,及時篩查和干預至關重要。“《關於推進生育友好醫院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將孕產期抑鬱症篩查納入常規孕產期保健服務和產後訪視,早期識別孕產婦心理健康問題,及時干預或轉診。”張麗介紹。
孕產婦的心理健康,是下一代健康的起點。“孕產期抑鬱症的防治是一項系統工程,需個人積極調適、家庭悉心陪伴、社會提供支援。早期篩查、規範治療、多方協作,可顯著降低疾病危害,守護母嬰心理健康。”張麗說。
孕期體重管理,如何“一人吃、兩人都健康”
情緒、運動、飲食等均需注意
本報記者 朱佩嫻
“你現在是一人吃、兩人補,得多吃點!”河南鄭州的李女士懷孕不久,她的母親天天這樣說。李女士非常困惑,孕媽媽真的吃得越多越好嗎?
“孕期體重增長過多或過少都不好。”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郭紅軍提醒。
盲目進補可能導致孕期體重增長過多,增加孕媽媽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壓、難產、剖宮產、產後出血等風險,同時也會增加孩子出現巨大兒、兒童期和成年後肥胖等風險。而部分孕媽媽過度控制孕期體重增長、過度節食或過量運動,可能導致貧血、營養不良、早產、胎兒生長受限或生長髮育障礙等問題。
孕期體重增長多少才合適?郭紅軍表示,這取決於孕前體重、單胎多胎等多種因素,當前業界比較推薦的是通過孕前體重指數(BMI)建議合理範圍。比如,李女士懷有單胎,第一次產檢時計算BMI值約為21,屬於正常範圍,建議孕期增重的範圍為8到14千克。BMI值低於18.5則視為低體重,孕期可增重11到16千克;BMI值在24到27.9之間視為超重,孕期可增重7到11千克;BMI值高於28則視為肥胖,孕期可增重5到9千克。
“孕期體重增加並不是勻速的。”郭紅軍說。一般孕前3個月,體重增加1到2千克為宜,孕中期(14至27周)一般每周增重250到350克,孕晚期(28周至分娩)每周增重350到500克。
如何將孕期體重維持在合理區間?郭紅軍認為,情緒、運動、飲食等方面都需要多加注意。不良情緒可能導致食慾改變,進而影響體重,保持良好心態至關重要。充足的睡眠也有助於調節情緒和維持身體正常代謝,每天應保證7到9小時的睡眠。“孕期適當運動不僅有助於控制體重,還能增強體力和肌肉力量,為順利分娩打下基礎。”郭紅軍說。比如,每天堅持散步30到60分鐘,既能呼吸新鮮空氣,又能促進新陳代謝。
在飲食方面,郭紅軍建議孕早期保持孕前能量需求,孕中期每日增加300千卡能量攝入,孕晚期每日增加450千卡能量攝入。主食可選擇一些粗糧,如全麥麵包、玉米、燕麥、糙米等,它們富含膳食纖維,消化吸收相對較慢,有助於穩定血糖和控制體重;保證足夠優質蛋白攝入,如瘦肉、魚類、豆類和蛋類;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以補充維生素和膳食纖維,但要注意控制糖分較高水果的攝入量,比如西瓜、荔枝等;控制脂肪攝入,尤其是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同時,要避免高油、高糖、高鹽食物,像油炸食品、蛋糕、醃制食品等盡量少吃或不吃。
“孕期體重管理需要科學指導。建議孕媽媽定期監測體重、血糖等指標,必要時在專業營養師和產科醫生指導下制定管理計劃,做到一人吃、兩人都健康。”郭紅軍說。
科學餵養,為嬰兒築起健康屏障
若母乳不足,可選嬰兒配方奶粉替代
本報記者 邵玉姿
近年來,有關母乳和奶粉餵養的問題,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不少討論:有人認為母乳是嬰兒最理想的天然食物,應堅持母乳餵養;有人認為配方奶和母乳一樣有營養還方便;還有一些博主提出以米湯代替奶粉和母乳餵養,引發質疑。
如何選擇正確的餵養方式,實現科學餵養?記者採訪了河北省石家莊市第四醫院新生兒科負責人陳惠芬。
“母乳作為‘活性營養庫’,是嬰兒成長的‘天然疫苗’。”陳惠芬介紹,母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IgA)、乳鐵蛋白、溶菌酶等,可降低嬰兒感染中耳炎、肺炎、腹瀉的風險;母乳中含有較高的半胱氨酸和氨基牛磺酸,有利於嬰兒的腦生長,可以促進智力發育。
“母乳餵養不僅有利於嬰兒的成長發育,也能幫助產婦儘快恢復身體健康。”陳惠芬表示,母乳餵養能夠促進產婦子宮收縮,減少產後出血,利於產後恢復;能夠降低產婦患乳腺癌、卵巢癌以及心血管疾病的概率;還能增進母嬰情感,降低產後抑鬱症的發生概率。
新手媽媽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適合母乳餵養?
“乳房結構正常、無傳染病、未使用禁忌藥物、沒有嚴重的慢性疾病……”陳惠芬表示,在正常的生理條件下,大多數健康媽媽都能進行母乳餵養。在嬰兒頻繁有效地吸吮下,母親也會持續分泌泌乳素、增加泌乳量,與嬰兒日常所需達到平衡。
“如果產婦由於身體問題無法進行母乳餵養,或者母乳不足,也不必過於難過和焦慮。”陳惠芬表示,有的產婦因乳腺疾病,無法給孩子餵奶,不免情緒低落,嚴重時還會有產後抑鬱等問題出現;有的產婦在餵養初期,總擔心自己的奶水不夠,頻繁餵養,得不到充分休息,反而適得其反,奶水越來越少。
“若母乳不足或因各種原因無法哺乳,可以選擇嬰兒配方奶粉作為替代或補充。”陳惠芬說,目前,市面上有各種普通配方奶粉、早產兒配方奶粉、深度水解或氨基酸配方奶粉等,含有充足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微量营养元素,只要選擇安全、營養均衡的配方奶粉,結合科學的餵養方式、定期監測嬰兒發育情況,同樣能養育出健康的寶寶。
此前,網路上傳言,“用古法熬制米湯可以完全代替奶粉和母乳”,對此,陳惠芬明確表示這種方式並不科學。“米湯的主要成分是澱粉,缺乏蛋白質、脂肪,更缺少鐵、鈣、維生素D等微量元素。”陳惠芬提醒,新生兒至少要4個月之後才能添加米糊等含澱粉食物,不宜添加過早。
本期統籌:李祉瑤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7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