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反著長!他在“逆向思維”中完成手術
更新于:2025-03-29 18:08:13

  “醫生說我這種情況比較罕見,但鄒院長和團隊一直安慰我,說交給他們沒問題。現在手術成功了,我特別感謝他們!”近日,82歲高齡、全臟器反位的錢奶奶(化姓)在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泰康仙林鼓樓醫院消化內科成功接受了ERCP(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及膽總管金屬支架置入術,她的梗阻性黃疸難題最終得到了解決,眉頭也舒展開來。

  鄒曉平院長團隊實施ERCP手術

  前段時間,錢奶奶因無痛性黃疸來該院就診。此前她在當地醫院檢查發現,有十二指腸乳頭佔位,這也導致其膽總管梗阻,引發了嚴重的梗阻性黃疸。

  消化內科醫師接診后,驚訝地發現,錢奶奶存在全臟器反位,是一位罕見的“鏡面人”。她的心臟、肝臟、胃、脾臟等主要臟器位置與正常人相反,就像照鏡子一樣。

  面對高齡、罕見解剖異常和複雜病情患者,平時常規進行的手術,這時候就充滿了挑戰,也考驗著醫療團隊的技術和心態。

  患者外院上腹部增強核磁可見肝臟在左側(正常在右側)脾臟在右側(正常在左側)

  患者ERCP手術中所攝X線片,可見胃泡區位於右側(正常在左側)

  “全臟器反位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解剖異常,發生率僅為萬分之一。這種異常為手術操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因為醫生需要在“鏡像”解剖結構下進行精準操作,稍有不慎便可能導致嚴重後果。”泰康仙林鼓樓醫院院長、消化內科領域專家鄒曉平教授介紹。

  全臟器反位患者本身就極為罕見,而同時合併膽道疾病就更是少見。經過多次討論,鄒曉平院長團隊制定了周密的手術方案,最終決定為錢奶奶實施ERCP及膽總管金屬支架置入術。“鏡面人”不單純是簡單的器官轉位,經常合併血管的畸形和變異,手術操作絕不是“換一個方向做”那麼簡單。這種情況,往往要求手術在沒有任何解剖情況參考的情況下,在“逆向思維”中分毫不差地完成。

  ERCP是一種微創手術,通過內鏡進入膽管系統,既能明確診斷,又能進行治療。手術中,鄒曉平院長認真辨別錢奶奶的解剖結構,確認解剖關係,觀察她膽管走形的特點,將十二指腸鏡通過口腔進入胃、十二指腸后,反覆調整內鏡視角和插管位置,成功置入了膽總管金屬支架,解除了錢奶奶的膽道梗阻,恢復了膽汁的正常引流。手術過程順利,錢奶奶術后黃疸癥狀明顯緩解,肝功能逐漸恢復正常。

  消化內科醫護為錢奶奶進行出院指導

  “手術前我特別害怕,畢竟年紀大了,器官還長反了。但醫生們每一步都解釋得很清楚,手術後黃疸退了,真是救了我的命!”錢奶奶拉著醫生的手連連道謝。

  專家介紹,梗阻性黃疸是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膽汁排泄障礙,從而引起膽汁在肝內淤積的一種病變。臨床上常表現為皮膚和鞏膜黃染、尿黃、皮膚瘙癢、白陶土樣便、多呈進行性加重及進行性消瘦、衰竭。合併感染者會出現寒顫、發熱、腹痛,甚至休克癥狀。

  對於梗阻性黃疸患者,ERCP技術是一種適宜的治療選擇,是目前公認的診斷和治療胰膽管疾病的先進技術。在解決膽道梗阻方面,ERCP相比傳統開放手術創傷會更小,術后患者恢復更快。

  據悉,泰康仙林鼓樓醫院消化內科擁有完善的診療設施,包括內鏡中心、胃腸動力檢查室、膠囊內鏡檢查室和腸道微生態中心。其中,醫院消化內鏡中心總面積約1600平方米,年門診量達5萬餘人次,住院約3000餘人次,內鏡診斷及治療每年約2.3萬余例,早期胃癌的診斷率達到30%以上。近年來,科室榮獲國家和省市級的科研專案9項、科技獎勵6次,發表SCI、中華系列和統計源期刊論文數十余篇,獲得專利4項。泰康仙林鼓樓醫院消化內科整體診療水準已達江蘇省先進水準。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呂彥霖

來源:揚子名醫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