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更新于:2025-03-28 16:03:19

3月19日,2024年安踏財報揭曉的剎那,猶如在資本市場投下一枚重磅炸彈。當季營收708.26億元的數位初看尚可,13.6%的同比增速卻刺破了市場精心編織的增長神話——那個曾以20%以上增速橫掃行業的運動巨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動能衰減。

午間公告前的安踏股價尚在上演著攀升好戲,誰料財報披露瞬間,股價上演驚魂跳水。盤面走勢短短數分鐘內從高位重挫7%,最終以3.93%的跌幅。這場始於財報日的股災持續發酵,隨後兩個交易日股價慣性下跌,截至3月21日累計暴跌12.5%,市值蒸發超百億港元。

究竟是什麼讓安踏體育的股價在財報發佈后遭遇如此重創?當資本開始用更冷酷的尺子丈量這家企業的真實價值,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光鮮增長表像下的裂痕

數字背後的真相正撕開這家體育零售巨頭金玉其外的增長帷幕。這份看似穩健的年報,實則是危機暗涌的財務敘事——在13.6%的營收增幅之下,一場靜默的估值或許早已悄然啟動。

62.2%的毛利率看似仍處行業高位,但同比下滑0.4個百分點的微妙變動,卻引發連鎖震蕩。安踏主品牌54.5%的毛利率較上年微降0.4個百分點,背後是鞋類低毛利產品佔比提升的無奈,更是電商渠道瘋狂擴張帶來的行銷吞噬戰——線上價格戰吞噬利潤空間,流量成本蠶食利潤池。

而曾經的增長引擎FILA,67.8%的毛利率驟降1.2個百分點,暴露出戰略升級的代價:功能升級導致成本攀升,鞋類佔比調整稀釋利潤空間,疊加電商運營與廣告開支的雙重夾擊,讓這頭現金奶牛正在褪去金色光環。

安踏23.4%的經營溢利率看似穩健,實則較上年暴跌1.2個百分點。安踏品牌與FILA的經營獲利率分別下滑1.2和2.3個百分點,這背後是殘酷的市場攻防戰。為快速發展,安踏不得不祭出行銷組合拳,廣告投放覆蓋全管道,店鋪升級調改吞噬資本支出,而競爭烈度攀升更令費用端壓力指數級增長。當運營效率的提升跟不上成本攀升的速度,利潤奶牛也就不再了。

將時鐘撥回2019年,安踏主品牌曾以21.8%的增速狂飆,FILA更以73.9%的驚人增速封神。對比2024年主品牌10.6%、FILA僅6.1%的增速,恍若從雲霄墜入泥潭。這或許不是數字遊戲的終結,而是增長邏輯的失去。當多品牌矩陣的邊際效應遞減,渠道紅利的枯竭,產品同質化陷阱,正在合力拆解安踏的增長飛輪。

而財報深處湧動的債務更令人焦慮:流動負債激增38.86%至285.93億元,銀行貸款及透支近乎翻倍增長114.79%,經營現金流凈額縮減14.73%。這組數字或許勾勒出危險圖景:當資本支出吞噬造血能力,債務雪球越滾越大,安踏這艘巨輪正在艱難航行。

失去性價比?

在安踏的業務版圖中,主品牌安踏與現金奶牛FILA的雙引擎,如今都陷入了增長泥潭。

2024年安踏主品牌335.22億元的營收規模仍冠絕行業,但10.6%的同比增速已難掩疲態。這艘以"極致性價比"為旗幟的巨輪,正在電商價格戰的漩渦中艱難轉向。54.5%的毛利率較上年微降0.4個百分點,背而鞋類低毛利產品佔比的提升,恰似溫水煮蛙,悄然侵蝕著利潤根基。

在高端市場,耐克、阿迪達斯構築技術壁壘與品牌護城河;在國潮賽道,李寧以"中國李寧"的國潮敘事完成品牌躍遷;在大眾市場,特步、361度們以更激進的定價策略蠶食份額。安踏主品牌困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區間,在"性價比"這一戰略定位上,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兩難。

如果說主品牌的困境是溫水煮蛙,那麼FILA的失速則堪稱斷崖式墜落。2024年6.1%的增速,較2019年73.9%的狂飆形成殘酷對比,這頭曾經貢獻集團半壁江山的現金奶牛,正在市場紅海中艱難喘息。

時尚運動賽道的殘酷真相正在上演:耐克用ACG系列收割潮流紅利,阿迪達斯用YEEZY聯名製造現象級爆款,NewBalance以"爸爸的鞋"重塑復古美學,Lululemon以瑜伽服開闢高端運動新品類。而FILA的產品矩陣,既缺乏顛覆性創新,又未能抓住運動時尚化的消費趨勢,在競爭對手的降維打擊下,市場份額正從指縫間悄然流逝。

DESCENTE、KOLONSPORT等收購品牌貢獻的106.78億元營收,雖以53.7%的增速成為財報亮點,但相較於主品牌與FILA的千億體量,不過是杯水車薪。

競爭圍獵中的價值重估

當安踏高喊"專業運動"與"時尚潮流"的融合口號時,其戰略正在製造一場危險的認知撕裂。主品牌安踏的"雙向奔赴"戰略,在消費者心智中投射出模糊的鏡像。既無法在專業領域建立技術壁壘,又難以在潮流賽道創造文化共鳴,最終墜入"兩面不討好"的尷尬境地。

而產品結構的失衡症正在侵蝕安踏的商業根基。鞋類佔比高達65%的產品矩陣,拖累整體毛利率持續承壓。為了這種耐力Air Max系列創造文化符號,李寧以䨻科技重新定義跑鞋體驗時,安踏的鞋類創新卻陷入"吃老本"困境。安踏服裝品類35%的營收貢獻率,暴露出第二增長曲線的羸弱——在全民運動熱潮下,安踏未能抓住運動服飾化的消費趨勢,錯失打造現象級爆款的戰略視窗。

管道戰場的硝煙中,安踏的攻防體系或許正在崩塌。電商管道的野蠻生長,撕碎了傳統零售的價格體系,線上線下"價格倒掛"現象頻現,消費者"線上比價、線下試穿"的行為模式,讓實體店淪為昂貴的產品展示廳。

隨著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人工成本的增加以及營銷費用的攀升,安踏的運營成本不斷上升。2024年,安踏營運支出267.94億元,同比增加14.86%,其中銷售費用256.47億元,同比增加18.34%;行政費用41.98億元,同比增加13.67%。雖然安踏在成本控制方面採取了一些措施,成本的上升仍然對利潤空間造成了較大壓縮。

站在估值重構的十字路口,如今安踏不得不直面增長降速的新常態,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如何在低增長時代重構護城河,將成為決定其估值中樞的關鍵命題。而投資者需要的,也不再是簡單的增長數位,而是穿透周期的戰略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