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通用AI智慧體Manus引發熱議,繼大語言模型火爆之後,AI智慧體賽道又掀起一股熱浪,人機共生的世界似乎又快進了一步。
不少業內人士提出,2025年或是AI智慧體商業化應用元年。智慧體通常是指能夠感知環境、自主決策並執行行動以實現特定目標的系統。這並非一個新興概念,早在2016年,AI圍棋手AlphaGo便已破圈。如今,AI大模型技術升級撞上行業需求大爆炸,終於讓普通人也擁有了一些AI智慧體“外掛”。
智慧體可以是日常生活小幫手。北京5-20攝氏度的晴天,如果問一問“中國天氣小助手”智慧體該穿什麼,它會立即根據不同人群的需求,給出不同的穿衣方案,建議小孩穿長袖並搭配外套,而老人則最好備上薄羽絨服。
出行問題智慧體也能幫忙。如果想知道帶4歲小孩在貴州玩5天怎麼安排,“AI游貴州”文旅智慧體能夠瞬間列出行程規劃。該智慧體還能切換多國語言為外國遊客提供服務。
AI醫生也上崗了。比如,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的傅佩芬醫生AI分身,可以幫患者在線答疑乳腺問題;浙江省中醫院李嵐醫生AI分身,可以在線回復兒童呼吸道感染問題,等等。
教育領域就更豐富了。目前,杭州市餘杭區閒林和睦小學實踐“AI批改作文”已有一年多時間,批改完作文AI還會生成批閱報告。而豆包的AI智慧體英語外教Owen,已陪伴715萬人次在線練習過口語了。在辦公場景中,文心一言、誇克的寫作助手、PPT助手等工具説明不少人進行文案創作、PPT製作……
從天氣助手到旅行規劃、教育輔導,再到日常瑣事的處理,科技企業似乎鉚足了勁頭要用AI智慧體“接管”人們的生活。連高校也按捺不住,積極創建各類智慧體。南開大學的師生團隊目前已成功搭建8000多個智慧體,涵蓋活動資訊查詢等多個領域;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則研發了一款24小時隨時在線的AI輔導員“紐扣老師”,這位“老師”能夠同時處理許多學生提出的問題。
大模型可以和人聊天,智慧體卻可以幫人辦事。人們高興地看到AI可以把人從一部分相對複雜的事務處理中解放出來,但同時也有質疑:決策和行動“外包”的影響全是正面的嗎?當人類按照智慧體的規劃旅行時,未知的驚喜會不會被消解?當學生向智慧體提問而非找老師,師生間的情感聯結會不會被稀釋?在找AI醫生看病的時候,對病人負責的還是醫生本人嗎?
和大模型“混”熟之後,人類馬不停蹄地嘗試和智慧體建立新“交情”。當演算法逐步“接管”生活,人類需要的智慧體素養又是什麼?數位公民教育的課題似乎又多了一個研究方向。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 實習生 劉燁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