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在我國有大量患者。據統計,我國成年人高血壓的患病率達到25%,這意味著每4個人中就有1個高血壓患者。
針對大多數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而言,目前尚無根治方法,因此他們需要終身依賴降壓藥物來控制血壓。因此,了解各類降壓藥可能帶來的副作用非常重要。
5個癥狀,可能是藥物副作用
1.乾咳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ACEI)是一類常用的降壓藥物。代表性藥物如卡托普利、貝那普利等,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喉部瘙癢和刺激性咳嗽。
如果患者在使用這類藥物后出現明顯的乾咳癥狀且無法耐受,可能需要考慮停葯,並轉用其他類型的降壓藥物,如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ARB)。
ARB類藥物如纈沙坦、氯沙坦等,其不良反應相對較少,但也可能引起高血鉀等問題。針對這類問題,醫生通常會建議患者與利尿劑合用,以協同降壓並避免低血鉀的發生。
2.臉紅心悸
鈣離子拮抗劑(CCB)是另一類常用的降壓藥物。其代表性藥物如硝苯地平、非洛地平等,可能引起頭部脹痛、面部潮紅、心悸等不良反應。
如果出現這些癥狀,患者應與醫生溝通后,在醫生指導下嘗試減少藥物劑量或轉用其他類型的降壓藥物。此外,長期使用CCB還可能導致牙齦增生,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必須停葯,通常在停葯1~2個月後,癥狀會自行消退。
3.心臟不適
β受體阻滯劑如普羋洛爾、美托洛爾等,可能抑制交感神經興奮,導致心率過緩,掩蓋低血糖癥狀。對於這類藥物,嚴重心率過緩、房室傳導阻滯、急性左心衰和無癥狀低血糖的患者應禁用。
4.後背出現嚴重的酸痛,酸脹的感覺
出現嚴重的後背酸痛和酸脹感的情況需要進行檢查,以排除肩周疾病等可能原因。
同時,這些癥狀可能與您正在使用的沙坦類降壓藥物有關,例如纈沙坦、氯沙坦、替米沙坦等。
如果你在服用沙坦類降壓藥物的同時出現上述癥狀,建議及時就醫,讓專業醫生評估並明確是否與這類藥物有關。醫生能夠根據你的具體情況進行評估,並提供相應的治療建議。
5.體位性低血壓
α受體阻滯劑如哌唑嗪、特拉唑嗪等,可能引起體位性低血壓,即患者從臥位或坐位站起時出現頭暈、眼前發黑等癥狀。對於這類藥物,應起始劑量較小,並建議在晚上睡前服用,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3個辦法,將副作用降到最小
1.選擇穩定持久的長效降壓藥物
長效降壓藥物能夠全天候穩定、持續地降低血壓,減少血壓波動,從而降低不適和風險。
例如,緩釋硝苯地平片、氨氯地平等藥物是常用的長效降壓藥物。在使用這些藥物時,患者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適應后再增加劑量,以減少副作用的發生。
2.避免長時間站立
為了減輕低血壓的影響,患者在服藥期間應避免長時間站立,以防止血管擴張導致血壓過低。
此外,服藥后,患者應避免迅速從臥位或坐位轉為站立位,以免出現體位性低血壓的癥狀,如頭暈、眼前發黑等。如果出現這些癥狀,應立即坐下或躺下,待癥狀緩解后再緩慢起身。
3.選擇聯合用藥和複方製劑
有時,單一藥物可能無法達到理想的降壓效果,或者副作用較為顯著。在這種情況下,醫生可能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推薦聯合使用兩種或多種降壓藥物,以獲得更好的降壓效果並減少副作用。
復方製劑則是將多種降壓藥物按照一定比例配製在一起,方便患者服用,同時也能減少單一藥物可能帶來的副作用。
除了上述策略,患者還應定期監測血壓,及時調整用藥方案。同時,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合理飲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等,也有助於控制血壓,減少降壓藥物使用和副作用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