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小店巧繪“低碳圖譜”
更新于:2025-03-27 19:49:47

袁菡苓

在成都市溫江區萬春鎮,古蜀魚凫農耕文明的發源地,一家名為“綠之美”的鄉村便利店正悄然掀起低碳消費新風尚。

“近年來,我發現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注重性價比:比起追求品牌,人們更注重品質和健康,綠色消費開始成為一種趨勢。”店主江志芳一直秉承讓顧客滿意的服務理念,為此,她主動探索綠色經營模式,並將綠色經營作為店鋪的核心競爭力。

店主江志芳指導消費者使用綠色迴圈標識回收箱。溫江區煙草專賣局供圖

兩年來,通過搭建綠色商品專區、組織低碳聯盟活動等創新實踐,江志芳探索出一條農網終端生態化轉型的新路徑,成為溫江區煙草專賣局(分公司)(以下簡稱“區局(分公司)”)助力鄉村振興的標杆。

走進綠之美便利店,溫江原鄉生態大米、和林泡蒜等本土優質綠色農產品錯落有致地擺放在貨架上;玻璃門上“自帶購物袋”的溫馨提示躍然眼前,以柔性引導的方式鼓勵消費者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袋;通過合理佈局增加自然採光和通風,採用節能燈具、節能電器等節能設備,降低能源消耗……這些措施降低了運營成本、減少了環境污染,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綠色低碳消費。為此,我在商品的選擇上更傾向於綠色無公害商品,雖然價格比普通商品高一些,但很受歡迎。”從供應商的資質口碑到綠色食品認證,江志芳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

“我在店裡建立了‘四色管理’機制,按商品的碳足跡擺放在不同顏色的貨架上。”江志芳介紹。深綠色貨架為“核心低碳區”,陳列無塑包裝零食等碳足跡最優商品,以“零廢棄、可再生”理念引領消費潮流;淺綠色貨架聚焦“迴圈利用”,主要陳列再生塑膠瓶裝水、有機棉製品等商品,推動消費者從“一次性消費”向“可持續選擇”轉變;中綠色貨架定位“低碳轉型區”,集中展示承諾2年內改用生物基材料包裝的食品等改進型商品,形成“消費者監督—企業回應”的互動機制;亮綠色貨架則主要陳列本地農戶直供的有機蔬菜等,將綠色消費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

顧客將空煙盒投入回收箱。 溫江區煙草專賣局供圖

“四色管理”機制運行以來,店鋪低碳商品銷售額提升了45%,既以視覺化引導重塑了顧客的消費習慣,也讓“碳標籤”成為零售終端的“流量密碼”。

“過去,我總覺得低碳環保會增加成本負擔,現在發現這是門‘綠金’生意。”江志芳開心地說。

在綠之美便利店最顯眼的櫃檯下面,放著3個帶有綠色迴圈標識的回收箱。顧客將空紙盒、特有材質包裝袋等投入回收箱,讓可回收的鋁箔紙、紙質包裝、塑膠薄膜等各歸其位,還能根據回收情況兌換碳積分,讓“隨手環保”變得觸手可及。

“攢夠20個碳積分就能換1瓶溫江醬油,攢更多碳積分還能參加店鋪組織的活動,老顧客現在都養成保留空盒的習慣了。”江志芳指著牆上的回收兌換規則說道。

“鋁箔紙經提煉可作光伏板原材料,紙質包裝回收后可用於再生紙製品和紙漿模塑包裝,塑膠薄膜經造粒再生可降低白色污染……這些看似平常的廢棄物在專業化處置后將重獲新生。”客戶經理蔣婷婷表示。

這套由區局(分公司)聯合企業打造的循環體系,正在編織一張“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閉環網路。2年來,小店累計回收300多公斤可再生資源,通過碳積分激勵轉化經濟價值超3萬元。

“低碳不是獨奏曲,而是交響樂。”江志芳點開“溫江綠盟”微信群,展示著由12個零售戶組成的低碳聯盟。成員之間共用回收數據,聯合開展碳積分跨店通兌。他們採用“A店積分B店兌換”的模式,如同一張無形的生態網,讓資源迴圈的“毛細血管”深入終端末梢的同時,調動了消費者參與的積極性。

“溫江綠盟”的創新實踐在2024年世界環境日迎來高潮。他們發起了“碳尋古蜀”文旅融合活動,消費者憑碳積分獲取低碳消費印章,便可解鎖溫江區萬春鎮和林村稻田觀光專線遊覽的權益。遊覽過程中,還可以參與利用回收紙盒設計蜀繡紋樣書籤的活動。

“低碳消費不僅讓我們的生活更健康,還能在無形中創造生態效益,讓人特別有成就感。相信這一消費模式一定會成為新的消費‘風向標’。”顧客張女士說。

如今,走進綠之美便利店,電子小票替代傳統票據,回收紙盒製成文創書籤,回收碳積分兌換有機食品……這一系列“輕量級”改造,以最小投入撬動著最大生態效益,讓零售終端成為培育環保習慣的終端樞紐,使資源迴圈與消費滿意在方寸貨架間共生共榮。(羅安然)

生態好冷杉茂
生態好冷杉茂
2025-04-07 18:49:44
三天,近30萬人次!
三天,近30萬人次!
2025-04-07 19:07:34
發芽的堅果有劇毒?
發芽的堅果有劇毒?
2025-04-07 19:2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