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南理工大學教務處官網公佈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全校本科生學業預警名單,華南理工大學審查決定給予全校737名學生學業預警,給予134名學生學業預警並第一次降級試讀,給予81名學生學業預警並再次降級試讀。
所謂學業預警,即學校針對可能或已經出現學習問題的學生,通過警示、溝通和幫扶措施,助力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重要機制,其中問題嚴重者,不僅僅會收到警示,還可能遭遇“降級”甚至“勸退”。此前,國內已有多所高校公佈學業預警情況。
學業預警既是警鐘,也是鞭策
“我想起了剛上大學時,一個學長跟我說不用考那麼高,六十分萬歲,隨便玩。我信了,成績一塌糊塗,但是沒掛科。結果第二年這個人降級跟我一個班了。 大學還是要好好考試的。”一位網友就215名大學生“被降級”事件發表評論,強調在大學努力學習的重要性。
分析梳理網路評論可以發現,這也符合多數線民的想法。他們多認為“學生被降級是自身態度問題,缺乏自律和學習動力”,學校通過“學業預警”,可以提前對學生進行干預,説明和督促學生調整狀態,促進他們努力學習,反過來對學校教育品質也有好處。
華南理工大學要求學院發放預警告知函、聯繫家長,並推動“攜手計劃”學業幫扶,通過朋輩導師、學業諮詢等方式幫助學生調整學習策略。廣東醫科大學的考勤預警與成績預警結合模式也體現了類似邏輯,通過多方協作提前發現並解決問題。
從政策出發點來看,各高校向學生們發出的“學業預警”,無疑是提前介入的信號,為學生們提供了適當的“緩衝期”,而非直接一張紅牌驅逐出場。
此前,我國部分高校發佈超過修讀年限未畢業的本科、碩士與博士清退名單,受到輿論質疑,認為這種“清退”並沒有真正做到對學生負責。相比較而言,發佈“學業預警”的方式更加温和,既能避免學生因為沒有在規定年限內完成學業要求而遭清退,也能督促學生端正對待學業的態度。
登上名單,倒逼學生們重新重視學業,集中重修不及格課程,限制新修學分,迫使學生正視學業短板,部分學生通過這一機制重新規劃學習,甚至可能因壓力轉化為動力而提升成績。
掛科學生需要“嚴管”,更應“厚愛”
網路上也不乏對相關政策的質疑者。在他們看來,學業出現問題,並非都是學生“躺平”、蹺課、不學習等原因所致,應具體分析、具體對待。如有網友認為學校更應關注學生心理成長,而不僅僅是學業成績,或認為降級試讀可能導致學生出現嚴重的挫敗感和汙名化,心理壓力增大,導致惡性循環。
因此,有網友建議,學校針對不同學習障礙類型制定差異化幫扶計劃,比如學校應結合學科難度、學生年級等因素差異化設置學分閾值,避免“一刀切”,如理工科課程掛科率普遍較高,預警標準可適當放寬。
也有網友建議學校探索預警與轉專業政策的銜接,為學業困難學生提供更多選擇路徑,避免因專業不適應導致持續預警。
在某網路社交平臺,一位IP地址顯示為江蘇的網友分享給母親發的微信:“媽,有件事我想和你坦白:我這學期有3門課掛科了,學校可能會發學業預警”“寒假晚上我也有在複習包括來學校的時候也是,但是心裡很焦慮複習效果不盡如人意。最近壓力真的很大……”
這名網友表示,大學以來自己一直沒適應專業課,“我是工科專業但是在我們學校被分在了理學院,所以數學和計算機的專業課都要學。我高中的時候數學和物理真的很差很差,真的沒想明白當時填志願要選這個專業。”
不少網友通過評論對其進行鼓勵和安慰:“掛科了都會被學業預警,但也就是個學業預警,補考或者重修過了就好了,別那麼大壓力”“我也是工科,要學各種物理數學,然後我數學不好,補考了兩科,重修了一科,最後都過了,雖然當時壓力很大,但還是扛過來了”。
更有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對於“誤入不擅長也不喜歡的專業”的學生,轉專業可能才是最好的選擇。
有教育領域專業人士認為,高校學業預警政策本質是“嚴管”與“厚愛”的結合,核心在於平衡教育品質保障與學生個體發展。這一制度既需通過剛性標準維護學術嚴肅性,也需以柔性幫扶體現教育關懷。
教育真諦不在規訓,而在喚醒
在探討“學業預警”的同時,也有網友質疑某些大學課程的價值與意義。如有網友認為,“一直不懂那些繁雜又落後的課要考試的意義在哪裡,除英語高數可以用來打基礎,那專業課老師ppt比我年紀都大,學的全是市場淘汰的東西”。
還有網友認為,越是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更要抓緊時間學習,在當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知識更新速度加快,只有“終身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教材已經落後於時代(特別是一些專業更新換代快),很多時候需要自己自學最新的知識技術,而不是學了書本上的就行。”
然而,並非所有學生都有如此清晰的認知。
或因對所學專業缺乏真正了解與喜愛,或是由於緊張的高中生活進入大學后驟然放鬆而失去目標,或是因為對近年來結構性就業矛盾產生焦慮,擔心所學知識難以直接轉化為生存保障,部分學生對學習行為的價值產生動搖。
在這種背景下,高校面向大學生推出的“職業生涯教育”相關課程、“喚醒”大學生們對職業生涯的認知就顯得至關重要。
近年來,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被列入高校公共課教學計劃,面向全體大學生講授,不少於38學時。公開數據顯示,目前全國91.9%的高校已將就業指導課程設為必修課。
“以往,不少學生初入大學時十分迷茫,對於未來沒有進行科學合理的職業規劃。如今,隨著就業環境變化,增強大學生職業規劃意識,指導其及早作好就業準備,已成為全社會共識。”一名大學老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也正是在這種清晰認知的引導下,一些學生找到自己的目標和方向,開始主動學習、提前布局職場,實現“所學”與“所用”的結合。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高小玫建議在教育體系中引入“間隔年”制度,為年輕人開闢一條“緩衝帶”,為青年提供一段“有支援的探索期”,學生們可暫離課堂,通過旅行、義工、技能學習等方式,發現適合自己的人生志向,以更好的狀態進入社會。
高小玫認為,我國學生學業競爭激烈、壓力畸重,考學焦慮貫穿整個教育階段,課業負擔不容喘息,而一段迥異於學習生活的間隔年,可助學生充分釋壓,恢復好奇心、提升共情力,修復身心也喚醒學習的內生動力、激發出潛能,而這本就是教育的目的。
文/記者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