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有毒,乾燥成美味,黃花菜的神奇轉變與多重益處解析
更新于:2025-03-27 09:29:32

在大自然界中,有一種獨特的蔬菜。它自帶生物鹼,新鮮食用可能會中毒,引發嘔吐、腹痛、腹瀉,甚至腎衰竭。但曬乾后卻搖身一變成為珍貴的山珍美味,身價倍增至50多元一斤。傳說食用這種菜能讓人忘卻煩惱,它就是黃花菜。

許多人都聽說過黃花菜,但對其深厚的人文歷史瞭解甚少。實際上,黃花菜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與食用歷史。《詩經》中便有“焉得諼草?言樹之背”的記載,這裡的“諼草”指的就是黃花菜,意在表達用萱草來説明母親忘卻憂愁。今天,我將帶大家深入瞭解這種植物的奧秘,重新認識黃花菜。

關於黃花菜的認識

萱草是大家熟知的綠化植物,常被誤認為是黃花菜,甚至有人採摘其花蕾食用。然而,儘管黃花菜和萱草同科同屬,它們之間還是有顯著差異的。市面上的黃花菜多為純檸檬黃色,色澤較淺;而萱草顏色更深,含秋水仙鹼較多,不建議隨意採摘食用。

黃花菜又名金針菜,因花蕾呈黃色且幹製後形似針而得名。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亦有記載:“今東人採其花跗乾而貨之,名為黃花菜”。

黃花菜屬於阿福花科、萱草屬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具有基生葉和紡錘形的小塊根,葉子長披針形。其花果期在夏秋季季節,花莖從葉腋抽出,頂部分枝開花。花漏鬥形,由6片花瓣組成,內有6枚雄蕊和一根柱頭,果實為蒴果,內含多數黑色種子。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描述道:“黃花菜五月抽莖開花,六出四垂,朝開暮蔫。至秋深乃盡,其花有紅黃紫三色。結實三角,內有子大如梧子,黑而光澤”,這正是我們今天的主角——黃花菜。

黃花菜的食用價值

黃花菜在我國有著悠久的食用歷史,通常作為乾菜食用,焯水後曬乾。由於富含秋水仙鹼,新鮮食用可能引起中毒。不僅黃花菜,所有萱草屬植物都含秋水仙鹼,有毒。

若想食用新鮮的黃花菜,需去掉雄蕊和柱頭後焯水再炒食。黃花菜可涼拌、炒肉或燉湯,味鮮質嫩,被譽為傳統山珍。古代許多名人都喜愛食用黃花菜,認為其能舒緩身心,忘卻煩惱,因此也被稱為忘憂草。

魏晉時期的《養生論》中提到:“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意思是合歡花能消解憤怒,萱草能令人忘卻憂愁。

黃花菜的藥用價值

黃花菜不僅是美味的食材,也是傳統的中藥材。其根部具有清熱利尿、涼血止血、解毒消腫的功效,適用於黃疸、水腫、淋濁、小便不利、大便出血、乳癰、乳汁不通等癥狀。

在《本草從新》中有“小便不通,煎水頻飲甚良,遍身水腫亦效”的記載;《分類草藥性》中也有提到:“黃花菜滋陰補神氣,通女子血氣,消腫,治小兒咳嗽”。可見,黃花菜不僅是山珍美食,更是有價值的藥用植物。農民朋友們,你們瞭解了嗎?

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了。大家對黃花菜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嗎?你吃過黃花菜嗎?是什麼感覺呢?你的家鄉有種植黃花菜嗎?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見解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