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小時睡覺論”是錯的?醫生提醒:過60歲,睡覺盡量做到這4點
更新于:2025-03-27 07:06:23

在大眾的認知里,睡夠八小時彷彿是健康睡眠的 “標配”。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人,總覺得自己睡眠時間少了,就開始暗自擔心是不是身體出了什麼問題。在醫院日常接診中,我就常遇到這樣的老年患者,他們身上沒有什麼嚴重疾病,可睡眠問題卻成了他們心頭的一塊大石頭,常常掛在嘴邊抱怨。

有的老人無奈地說,自己半夜老是醒來,睡眠時間和年輕時相比,短了一大截;還有的老人明明在床上躺了足足八個小時,醒來卻依舊覺得渾身疲憊,那種累甚至比沒睡好時更讓人難受。另外,有些老人晚上躺在床上翻來覆去,難以入眠,可白天只要一坐下,眼皮就開始打架,困意席捲而來。這些看似不同的睡眠狀況,實則有著共同的根源 —— 老年人的睡眠模式和年輕人相比,早已發生了巨大變化。要知道,睡眠可不是簡單地把時間 “堆積” 起來就行,它是一個極為複雜的生理過程。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的睡眠需求也會相應調整。那麼,對於 60 歲以後的人來說,究竟怎樣睡覺才算是健康的呢?

夜間睡眠,時長不宜過長

對於年輕人而言,睡足八小時,確實能很好地幫助大腦和身體恢復活力。可老年人就不一樣了,隨著年齡增長,新陳代謝的速度逐漸變慢,深睡眠的時間大幅縮短。如果老年人還長時間待在床上,試圖睡夠八小時甚至更久,結果往往適得其反。長時間的臥床會讓睡眠變得越來越淺,大腦清除代謝廢物的能力也會受到影響,如此一來,第二天醒來,老人會感覺比前一晚更疲憊,腦袋昏昏沉沉,像被一層迷霧籠罩。

我記得有一位常來醫院做檢查的老大爺,他每天晚上九點就準時上床,一直睡到早上七點,算下來睡了足足十個小時。可讓人奇怪的是,他每天早上起床后,都覺得頭昏腦漲,白天一整天都提不起精神,做什麼都打不起勁。他心裡犯起了嘀咕,懷疑是不是自己的血壓問題加重了,於是趕忙來醫院檢查。醫生一番檢查后告訴他,他的血壓並沒有出現異常,真正影響他精神狀態的,恰恰是過長的睡眠時間。後來,老大爺聽從醫生建議,嘗試每天只睡六個半小時。沒想到,效果立竿見影,他感覺醒來後精神好了許多,白天也不容易犯困了,整個人彷彿又找回了活力。

睡眠時間過長,會使大腦皮層長時間處於低代謝狀態。這時候,血液迴圈也跟著變慢,大腦得不到充足的氧氣供應,腦細胞的活性自然就下降了。要是睡眠時長超過八小時,大腦清醒過來所需的時間反而會變長,甚至還會對白天的認知能力產生不利影響。所以,對於 60 歲以上的老年人來說,六到七個小時的夜間睡眠,才更貼合身體的生理節奏,既能讓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又能保證各項生理功能的正常修復。

午睡小憩,時長把控在 30 分鐘內

不少老年人都有午睡的習慣,他們覺得中午小憩一會兒,能彌補晚上睡眠的不足,讓自己下午更有精神。可很多人卻發現,午睡時間一旦過長,晚上反而睡不著了,而且越睡越覺得累,彷彿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這是因為午睡時間過長,大腦就會進入深度睡眠模式,而這一模式會打亂人體原本的生物鍾,使得夜間入睡變得愈發困難。不僅如此,過長時間的午睡還會影響血壓調節,導致午睡醒來后,老人會感覺頭暈乎乎的,精神也變得渙散,完全沒有達到午睡恢復精力的目的。

我接診過一位老年患者,他白天總是感覺困乏,每天中午都會午睡一個多小時。可到了晚上,他躺在床上,眼睛瞪得像銅鈴,翻來覆去就是難以入眠。看著他一臉疲憊又無奈的樣子,我建議他把午睡時間控制在 20 到 30 分鐘。剛開始的那幾天,他還有些不適應,總覺得沒睡夠。但他還是堅持了下來,一段時間后,奇迹發生了。他的夜間睡眠質量明顯改善,晚上能很快入睡,而且睡得很踏實。白天的精神狀態也煥然一新,不再像以前那樣總是昏昏欲睡,整個人又變得生龍活虎起來。

午睡的關鍵,在於讓大腦得到短暫而有效的休息,而不是陷入深度睡眠。短時間的小憩,可以迅速説明老人恢復精力,提高下午的認知能力,讓他們在午後也能保持良好的狀態。但如果午睡時間過長,睡眠節奏就會被徹底打亂,夜間入睡就會變得更加艱難。所以,對於 60 歲以上的老年人來說,午睡時間以 15 到 30 分鐘為宜,這樣既能享受午睡帶來的好處,又能避免因午睡過長引發的各種問題。

睡前別在床上 “干耗”,困了再躺

有些老年人習慣早早上床,哪怕當時一點困意都沒有,也喜歡窩在床上玩手機、看電視,甚至有人還會在床上看書。可他們不知道,這樣做反而會降低身體的 “睡眠驅動力”,使得入睡變得更加困難。大腦其實是有學習能力的,如果經常在床上長時間保持清醒狀態,大腦就會慢慢適應這種情況,從而影響入睡。

曾經有一位老年患者向我訴苦,說自己每天晚上九點就上床,可一直到十二點都還睡不著,在床上翻來覆去,折騰得自己身心俱疲,每天都覺得自己 “睡眠不好”。我仔細詢問後發現,問題並不出在他的睡眠本身,而是他上床的時間太早了,這導致他身體的生物鐘出現了錯亂。我給他提了個建議,讓他只有在困了的時候才上床,並且在睡前可以做一些放鬆的活動,比如泡個熱水腳,讓溫暖的水流舒緩腳部的疲勞,促進血液迴圈;或者聽一聽輕柔的輕音樂,讓悠揚的旋律撫平內心的煩躁,放鬆緊繃的神經。他按照我的建議做了之後,效果顯著。睡眠質量明顯提高,入睡時間也大大縮短,每天早上醒來,都感覺神清氣爽,彷彿重獲新生。

睡覺前在床上躺太久,不僅容易讓大腦進入 “興奮模式”,還會影響身體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可是調節睡眠的重要激素,它的分泌減少,睡眠品質自然就會降低。所以,晚上如果不困,老人就不要提前上床,可以選擇坐在椅子上休息,讓自己的身心先平靜下來。等到有了明顯的困意,再躺到床上,這樣能讓大腦迅速進入睡眠狀態,有效減少入睡時間,提高整體睡眠品質。

清晨起床,動作務必緩慢

很多老年人習慣清晨早早醒來,一睜眼就迫不及待地立刻起床活動。但他們不知道,這樣的行為其實隱藏著很大的風險,會讓血壓突然出現波動,甚至可能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幾率。人體在清晨時,交感神經會逐漸恢復活躍,這個時間段血壓最容易上升。如果老人醒來後立刻起身,血管收縮速度會變快,這可能會導致大腦短暫供血不足,進而出現頭暈、心悸等癥狀,嚴重的甚至會誘發心血管問題。

有一位老年患者,每天早晨醒來後,都習慣性地馬上下床。有一天,他剛一起床,就突然感覺眼前發黑,身體搖搖晃晃,差點摔倒在地。他嚇得不輕,趕緊來醫院找我。我仔細詢問和檢查后告訴他,這並不是單純的低血糖,而是 “直立性低血壓”,是由於血壓突然變化,導致大腦短暫供血不足引起的。我給他提了個建議,讓他以後醒來後先在床上躺幾分鐘,活動一下手腳,讓身體的血液迴圈先適應一下,然後再慢慢坐起,坐起來后也不要立刻站起來,稍作活動,等身體完全適應后再起身。他按照我的建議做了之後,頭暈的情況明顯減少,整個人的精神狀態也越來越好,再也沒有出現過起床時差點摔倒的驚險狀況。

早晨起床時,人體的血流速度還沒有完全適應直立姿勢,特別是對於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或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來說,突然起床可能會讓血壓劇烈波動,給健康帶來極大風險。所以,正確的起床方式至關重要。老人醒來后,先在床上靜靜地躺兩三分鐘,活動一下四肢,讓血液流動起來,然後慢慢坐起,坐起後再稍作停留,等身體適應了再站起來。這樣的起床方式能讓血壓平穩過渡,有效減少起床後頭暈、心悸等風險,保障老人的健康。

【本內容為故事類醫療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內容所出現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為藝術加工,並非有意冒犯或貶低任何個人、團體或組織。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請理性閱讀。】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