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所有腎病患者最終都會發展成尿毒癥?
事實並非如此。因為腎病的種類繁多,每種腎病的病理損傷、癥狀表現以及腎功能下降的速度都有所不同,因此並非每個腎病患者都會面臨腎衰竭或尿毒症的風險。
例如,糖尿病腎病、高血壓腎病和多囊腎等類型的腎病,本身就具有較高的尿毒癥風險。然而,如果早期就進行積極治療,這些疾病還是可控的。
導致這些疾病風險高的原因主要是原發病的影響,使得腎功能下降的速度更快。
儘管有些腎病癥狀嚴重,但並不意味著它們就一定會發展為尿毒癥。事實上,有些類型的腎病在尿毒症的風險上相對較低。
那麼,我們來看看你可能屬於以下哪種情況:
1. 雖然患有腎炎,但只有單純血尿的情況
慢性腎小球腎炎是一種常見的以腎小球損傷為主的腎病。早期的癥狀包括尿潛血和尿蛋白。對於病情較輕的患者來說,可能僅有單純血尿的癥狀。雖然這種情況可能會持續存在,但對腎功能的影響較小。
然而,部分患者可能會對此感到不適,消炎藥也未必能完全緩解癥狀。在這種情況下,建議採用中醫調理方法來增強自身免疫能力,改善血尿狀況。
2. 患有腎病綜合征,出現大量蛋白尿和水腫,但沒有高血壓
腎病綜合征是一種常見的腎病類型,主要癥狀包括大量蛋白尿、高度水腫、低蛋白血症和高血脂症。常見的類型包括膜性腎病和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症等。
如果患者只出現了前兩個典型癥狀,那麼治療相對容易控制。通過針對免疫炎症的治療和糾正腎臟缺血缺氧情況,可以恢復受損的腎小球基底膜,有效控制蛋白尿的消失和水腫的消退。
然而,如果患者同時出現高血壓,治療的難度會增加。因為高血壓會加劇腎臟內壓,導致腎細胞缺血缺氧,還會使腎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從而加重蛋白的流失。
因此,沒有高血壓的患者,降蛋白和保護腎功能的效果會更好,進展的風險也會相對較低。
3. 病理損傷可逆,腎功能下降速度較慢
不同類型的腎病,其病理損傷也有一定的差別。通過腎穿刺活檢可以明確這些差異,主要包括膜性腎病、IGA腎病、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和微小病變等。常見的損傷包括系膜細胞增生、基底膜增厚、炎症細胞浸潤和新月體形成。相對來說,前三種情況是可逆的,而新月體的情況比較嚴重。
但是,即使是新月體,只要在早期發現並及時治療,也是有可能逆轉的。因此,對腎臟細胞的血氧修復至關重要。而對於腎小管來說,其主要問題是間質纖維化,但在早期也是可逆的。
4. 患有腎病多年,腎小球濾過率保持在45以上
腎小球濾過率是衡量腎功能的關鍵指標。一般來說,45這個數值是一個關鍵的分界線。
當腎小球濾過率高於45時,說明患者的腎功能處於早到中期階段,此時積極治療的可能性和可逆性較大。然而,一旦濾過率降至45以下,進入腎衰竭潛伏期后,許多患者可能會明顯感覺到肌酐水準的快速上升。
因此,在濾過率還未嚴重下降的階段,需要重視提高腎臟自主排泄能力,清除血液中的毒素,抑制肌酐和尿酸等指標的上升。同時,還需要保護好剩餘的腎功能,糾正受損腎細胞的血氧環境,維持健康腎細胞的“營養”,避免萎縮。
總體而言,如果腎小球濾過率在45左右,年輕人的恢復能力和延緩腎功能惡化的能力通常比老年人更好。
儘管剩下的至少45%的腎小球濾過率對大部分患者來說是足夠的,但仍然需要注意保護好剩餘的腎功能,尤其是血流情況。
對於擁有上述四種情況的腎病患者來說,積極治療是關鍵,抓住時機將更有利於徹底擺脫尿毒症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