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萬,買合資純電小車,值嗎?這個問題在如今的新能源市場里,恐怕會引發不少爭議。有人覺得,自主品牌車型配置更高,價格更低,合資品牌溢價太高;也有人認為,合資品牌造車經驗豐富,品質更有保障,值得信賴。那麼,最近上市的2025款上汽大眾ID.3,能否給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呢?
或許,答案就在於“大眾”這兩個字。幾十年來,大眾品牌積累了深厚的用戶基礎和口碑,尤其是在燃油車領域,其可靠性和耐用性得到了廣泛認可。而對於許多消費者來說,選擇合資品牌也意味著選擇了一種更穩妥、更放心的用車體驗。
當然,品牌力並不能掩蓋產品本身的優缺點。ID.3的外觀設計延續了大眾ID.家族的風格,封閉式前臉、貫穿式燈帶,科技感十足,但辨識度並不算高。新增的星耀白、離子灰、冰川青、暖雲白等車身顏色,以及18英寸星光流轉輪毂,為車輛增添了一絲時尚氣息,但也只是錦上添花,並沒有帶來顛覆性的改變。
內飾方面,新款ID.3的變化則更為明顯。全新貫穿式中央通道設計,新增了手機無線充電面板和雙Type-C介面,提升了實用性和便利性。後排出風口的加入,彌補了上一代車型的不足,也算是對消費者呼聲的一種回應。而“白色樂章”內飾包的升級,則為車內增添了一絲清新和活力。
然而,空間仍然是ID.3的一大亮點。2765mm的軸距,在同級別車型中屬於佼佼者,為乘客帶來了較為寬敞的乘坐空間,尤其是後排腿部空間表現出色。此外,後排座椅角度的優化,也進一步提升了乘坐舒適性。對於家庭用戶來說,ID.3的空間表現無疑是一個加分項。
動力方面,新款ID.3換裝了53.6kWh的磷酸鐵鋰電池,CLTC續航里程為451km。相比上一代車型略有提升,但也只是微乎其微。在如今動輒500km以上續航的純電市場,ID.3的續航表現只能算是中規中矩。選擇磷酸鐵鋰電池,更多的是出於成本和安全性的考慮。
配置方面,新款ID.3全系標配L2級駕駛輔助系統,包括ACC自適應巡航、車道保持輔助、自動緊急制動等功能,保障了行車安全。不同版本車型還分別搭載了倒車影像、360°全景影像和藍牙數位鑰匙等配置,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然而,與同價位的自主品牌車型相比,ID.3的配置水準依然顯得有些保守。例如,一些自主品牌車型已經配備了HUD抬頭顯示、座椅通風/加熱、自動泊車等功能,而這些配置在ID.3上卻需要額外付費選裝。
那麼,ID.3的競爭力究竟在哪裡呢?或許,答案就在於其德系品質和駕控體驗。大眾品牌的造車工藝和底盤調校功底,在業內享有盛譽。ID.3的駕駛感受也延續了大眾一貫的風格,底盤紮實,轉向精準,操控性出色。對於那些注重駕駛體驗的消費者來說,ID.3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然而,市場是殘酷的。面對競爭激烈的純電市場,ID.3的壓力並不小。名爵MG4 EV、比亞迪秦PLUS EV等自主品牌車型,憑藉更高的配置和更低的價格,對ID.3的市場份額構成了威脅。而合資品牌內部,也有一些實力強勁的競爭對手。
從長遠來看,ID.3的未來仍然充滿挑戰。一方面,自主品牌的崛起對合資品牌形成了巨大的壓力;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對傳統車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ID.3能否在未來的競爭中站穩腳跟,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總而言之,2025款上汽大眾ID.3是一款優缺點並存的車型。它擁有德系品質、不錯的駕控體驗和寬敞的空間,但也面臨著配置不高、續航一般以及來自競爭對手的巨大壓力。選擇ID.3,更多的是選擇一種品牌信仰和對德系品質的認可。而對於那些追求性價比和高配置的消費者來說,自主品牌車型或許是更合適的選擇。最終,消費者需要根據自身的需求和預算,做出理性判斷。十三萬買合資純電小車值不值,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校對 任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