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近期,有媒體對市面上多款號稱“零添加”的醬油進行了測試,並在部分產品中檢出重金屬。其中,主打零添加概念的千禾醬油還被發現,其瓶身上醒目的“千禾0”並不是零添加的保證書,而是企業註冊的商標。這就好比消費者滿心期待地點了一份海參炒飯,結果只是炒飯的廚師名叫海參。
對於可能動搖品牌根本的質疑,企業第一時間進行了回應。然而,從持續升溫的質疑聲浪來看,消費者擔憂的可能並不是這一份“海參炒飯”,而是害怕今後餐館都僱用名叫海參、鮑魚、龍蝦的大廚來做飯。那時,誰又能保證每次端上來的飯不會假借廚師的名字充數?
商標法明確,帶有欺騙性,容易使公眾對商品的質量等特點或者產地產生誤認的標誌不得作為商標使用,這是保障市場秩序和消費者權益的重要法律原則。如果商標裡帶有“有機”“綠色”“0糖”“零添加”等字樣,消費者很容易誤認為商品具有這些特點。此前,多家企業嘗試註冊“零添加”“0添加”商標都沒有成功。市場監管總局公佈的《食品標識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也擬規定,對於食品中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物質,不得以“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類似字樣強調不含有或者未使用。
需要說明的是,目前法律法規對零添加如何界定、如何標註尚未形成定論。但這次風波已提示相關企業,零添加只是技術和產品線的差異,而不是安全與否的標識,更不是按需定價的行銷噱頭。無論產品是否零添加,都必須符合食品安全相關標準。企業不能僅僅依靠行銷概念來吸引消費者,而忽視了產品本身的品質和安全。
零添加是個很能抓住消費者心理的行銷概念。2022年,當同行因“科技與狠活”備受質疑時,千禾便憑藉“0添加”標籤脫穎而出,迅速打開市場,並帶動整個行業力推零添加。遺憾的是,兩年多過去,老百姓廚房裡的油鹽醬醋到底添加了啥沒添加啥,依然還是個問號。專家說得在理:零添加後面必須加上特指物件才有意義,就像說“無糖”得明確是無蔗糖還是無代糖。否則,零添加就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企業可以隨意解讀,消費者卻一頭霧水。
這場風波看似偶然,實則是調味品行業甚至是整個食品行業在過度行銷零添加概念背景下一記遲早會到來的迴旋鏢,代價不可謂不大。
風波終將過去,但留下的思考不該消散。據瞭解,食品標識監督管理辦法近期即將出臺。期待該辦法能夠進一步規範食品標識,從監管端撥開添加劑疑雲、消除零添加疑惑,讓消費者能更加清晰地瞭解食品的真實情況,作出更加明智的選擇。
當消費者面對琳琅滿目的調味品時,選擇的不僅是一瓶醬油、一瓶醋,更是一種科學、理性的態度:不必神化零添加,認為只有零添加的食品才是健康的、安全的;也別妖魔化添加劑,將所有的添加劑都視為洪水猛獸。而想要真正平息調味瓶里的風波,還需要調味品企業從生產端做起,少一些噱頭,多一些真誠,讓每一瓶醬油、每一勺調味品都能承載起健康的承諾。(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佘穎)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