粼動仿生研發的袋鼠機器人適用於森林防火等應用場景。記者 楊靖岫 攝
機器人就要長成人的樣子嗎?不是的,它可能是人的形態,可能只是一隻金屬手臂,也可能長得像海龜、袋鼠、青蛙……
3月24日,在位於東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的瀋陽粼動仿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粼動仿生”),記者見到了形態各異的機器人,它們有的還在反覆運算進化中,有的已經走上工作崗位,開始發光發熱。目前,這家由在校大學生創立並運營、年紀還不到1歲半的企業,已擁有多項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及軟體著作權,獲得數百萬元的戰略投資,公司估值超過5000萬元。
粼動仿生的創始人兼CEO儲逸塵是東北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的博士生。幾年前,他參加了學校組織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關注到漁業養殖中水質檢測工作量大、魚群病害發現不及時等問題,於是在東北大學創立了仿生智能實驗室,帶領團隊深耕水下仿生機器人領域。2023年11月,在東北大學創新創業學院的指導下,粼動仿生正式誕生,在鑽研技術的同時,加快推進產品市場化。參與仿生智慧研究的團隊規模逐漸擴展到50餘人,全部為東北大學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
仿生海龜機器人是粼動仿生的明星。“海龜背上的凸起是雷達,能打開的這部分是料倉,身體內部裝著各種感測器,下方還有履帶,可以自主從沙地下水、兩棲生活。”公司副總經理、碩士生郝天成詳細向記者介紹海龜機器人的特長。
“它的核心技術是國內首創的低驅動仿生推進技術及魚群病害監測系統,覆蓋魚眼、魚鰓、魚唇、魚鱗等關鍵部位的檢測,可以一邊監測水質、檢測魚的情況,一邊根據實時數據調整投料,還能下潛作業。”郝天成說,“最厲害的是,低驅動技術減少了電機使用,類似於滑動式運動,可以讓機器人與魚兒友好共處,不打擾它們的正常生活,並且大幅降低產品成本。”目前,公司研發的低驅動仿生機器人矩陣及智能化養殖管理平臺已在大連、葫蘆島等地應用,為當地漁業養殖提質增效、智慧化發展貢獻力量。
粼動仿生自主研發的系列仿生機器人正在快速“成長”。擅長跳躍的袋鼠機器人,水準跳躍高度可以達到30釐米至40厘米,能夠適應森林防火等應用場景;面向教育領域開發的青蛙機器人與成人手掌大小相當,採用磁吸介面的快裝設計,安裝、學習都非常方便。
在公司的研發區域,一個尚在修改、測試中的農業機器人引起記者的注意。“它的形態目前保密。”郝天成神秘地說,“現在能確定的是,它可以搭載不同模組,根據農作物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進行快速調整和作業。”
比如種植稻田畫,通過搭載播種模組,這款機器人能直接對圖像進行分析,自主決定在什麼地點播種什麼種子,實現精確插秧,告別衛星定位、插竿、牽線、畫輪廓再進行播種的傳統模式。“直接種就完了,省時省力還不會出錯。”儲逸塵笑著說,“目前已經有應用專案在洽談了。用不了多久,它就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遼寧日報記者 金曉玲)
【來源:東北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