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彩色兵馬俑“褪色”之謎
更新于:2025-03-26 01:56:30

本文轉自:新華日報

秦始皇陵兵馬俑。(視覺中國供圖)

□ 本報記者 於 鋒

彩色兵馬俑為何會“褪色”?秦俑表面的指紋屬於誰?綠臉將軍俑又是誰?……關於秦始皇陵兵馬俑,有著太多的謎題吸引人們去探索。日前,陝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長、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主任周萍研究員做客南京博物院的南博講壇,為文博愛好者帶來一場名為“彩繪兵馬俑的今生與前世”的精彩講座。

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於1974年3月,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秦俑分佈於秦陵一號、二號、三號陪葬坑等處,分為騎兵鞍馬俑、高級軍吏俑、中級軍吏俑、立射俑、跪射俑、跽坐俑、百戲俑、袖手俑等不同類型,迄今已經發現了7000多件。1994年,考古學家在秦陵二號坑內發現了一批保存完好的彩繪兵馬俑,從而對兵馬俑的原貌有了新的認知。原來,這些秦始皇龐大的“地下兵團”,其本來面貌並非“灰頭土臉”,而是鮮衣怒馬、色彩斑斕。

講座中,周萍還原了秦陵彩色兵馬俑的製作過程。從本質上說,兵馬俑是陶器,它取材於陝西本地的黏土。黏土選定後要過篩,加入一定比例的沙子,製成泥胚后靜置一段時間,提高其黏度和黏性,工匠會使用工具對泥胎表面進行打磨。塑造兵馬俑的過程,是從腳到頭、分段製作。工匠先製作最下面的踏板、足履,然後堆塑腿部,接下來再用泥條盤繞,一圈圈向上築造身體。兵馬俑的手臂和頭部單獨塑造,通過預留的榫卯結構與軀幹拼接。頭部的製作分為採用模具和手工雕刻兩種方法,但面目則由工匠雕刻,從而具有“千人千面”的效果。長期以來,秦俑在哪裡燒制,始終是未解之謎。周萍介紹,考古學家在秦陵附近曾發現趙背戶村窯場區、上焦村窯址等多處燒造磚瓦的窯場遺址,但無法確認這些窯址就是兵馬俑的“誕生地”。也有學者認為,兵馬俑燒制於鹹陽,但目前也沒有足夠的證據印證這一說法。

秦俑“出爐”后,接下來的工序是上色。周萍介紹,絕大部分秦俑通體都刷有生漆,一般要刷兩到三遍,待生漆自然陰乾後,再由工匠在上面進行彩繪。生漆,俗稱“土漆”“大漆”,是從漆樹上採割的一種乳白色純天然液體塗料。在古代,生漆的開採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有“百里千刀一兩漆”的說法,人們要走上一百里路,在漆樹上割一千刀,才能得到一兩生漆。奇怪的是,陶器刷上生漆,表面雖變得光滑,但生漆對彩繪顏料的黏著性並不好,不利於在上面塗抹顏色。一個有趣的例子是,專家曾發現一件通體彩繪的殘缺百戲俑,是目前發現的秦陵百戲俑中殘存彩繪最好的一件。這件陶俑並沒有塗抹生漆,但彩繪反而保留得非常好。因此,秦俑為何要塗上多層生漆,也是沒有解開的謎團。

絕大多數兵馬俑通體都有令人炫目的鮮豔彩繪,包括紅色、藍色、白色、綠色、黃色、黑色等各種顏色,使用的都是天然礦物質作為顏料。其中,有一種被專家稱為“中國紫”的紫色尤為珍貴。周萍介紹,這種“中國紫”在大自然中並不存在,而是秦國工匠使用人工合成矽酸銅鋇成熱獲得的視覺效果,代表著秦人高超的技藝。那麼,為何兩千多年前“多巴胺”穿搭的秦俑,如今卻只能拍出“黑白照片”的效果?很多導遊向觀眾解釋這一現象時經常這麼說:秦俑剛出土時就是五顏六色的, 因為“重見天日”,一和空氣接觸,就迅速氧化“褪色”。對於這種說法,周萍給出了否定的評判,她表示,秦俑之所以會“失色”,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是製作工藝、埋藏環境、保存環境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結果。

周萍分析說,從環境因素上看,兩千多年時間里,地下水的侵蝕、微生物的粉化、土壤中微量元素的作用都不利於秦俑彩繪的保存。秦俑剛出土就立刻暴露在空氣中,濕度急劇變化,生漆層迅速失水,會造成彩繪層起翹脫落;從文物內因看,陶體結構鬆散,生漆層有機層嚴重老化,礦物顏料變色,顏料顆粒之間黏附力下降等原因,也加快了彩色兵馬俑的“褪色”;從人為原因看,在秦陵建成后不久,一號兵馬俑坑、馬廄坑、百戲俑坑、二號兵馬俑坑、銅車馬坑等經歷過不同程度的火災,對秦俑產生嚴重破壞。關於這場大火,學界有“自然說”“葬儀說”“項羽軍隊焚毀說”等多種說法,不管起因為何,烈火對彩繪兵馬俑的破壞是毀滅性的。陪葬坑頂部的棚木被燒毀,俑坑垮塌,秦俑被橫七豎八地壓倒在地,更容易受到地下水和土壤中有害成分侵蝕。因此,大部分兵馬俑其實在出土之前就已經失去了鮮豔的色彩。

歷經兩千多年的滄桑風雨,秦陵兵馬俑早已成為中國人最熟悉的文化遺產之一。但關於這些古代雕塑的巔峰之作,仍有很多細節並不為人熟知。其中“綠臉將軍俑”更是奇特,它是目前發現秦俑中的唯一一個綠色面孔,獨特的臉色包含怎樣的具體含義,有待學者去進一步研究和揭秘。

教母親學走路
教母親學走路
2025-03-26 04:08:45
你的睡眠好嗎?
你的睡眠好嗎?
2025-03-26 04:17:21
母親教誨至今在耳
母親教誨至今在耳
2025-03-26 04:17:51
新華北路
新華北路
2025-03-26 04:18:18